“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和培育研究

2019-09-10 12:18张文萃
高教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时代课程

张文萃

摘 要:“微”时代强大的互动性与传播性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力军,其性格、品行、价值观、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受到网络的冲击。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媒介认知主观模糊,媒介行为规范责任意识弱化、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等困境。面对现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积极引导其发出属于95后的“微”音,弘扬“微”文化,践行“微”行动,是大学进行思政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微”时代;媒介素养;“微”课程;网络评论员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176-03

Abstract: The strong intera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micro" era have a wide and profound impact on all areas of our lives. As the main force of the "micro" era,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conduct, values, 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are impacted by the network.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is not optimistic. There are many predicaments, such as the subjective vagueness of media cognition, the weakening of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of media behavior norms, and the weak awareness of network security. Facing the status quo, how to improve the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ctively guide them to issue the "micro" voice after the 95s, promote the "micro" culture, and practice the "micro" action is a major topic for the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micro" era; media literacy; "micro" curriculum; network commentator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与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进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微信”“微博”“微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的发展与推广,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微”时代,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力军,其性格、品行、价值观、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受到网络的冲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洛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成为网民上网不可或缺的设备。在年龄结构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9.7%,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在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8%。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应用群体。大学生处于人格、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微”时代新媒介的快速发展与更迭,在给大学生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信息过滤不及时、人际关系混乱、网络道德缺失及网络言行缺乏责任意识等重大影响,使他们的媒介素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微”时代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以步入信息强国的行列,但一系列网络犯罪问题有增无减,公民的信息安全问题堪忧。2017年1月12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犯罪占犯罪总数1/3,并以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长,且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针对当前违法犯罪新趋势新特点,在完善法制、增加监管的基础上,更好重视培养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一批思想积极进步、技术能力突出的网络白客。大学生作为主要的网民群体,如若不及时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媒介认知,树立网络规范,后果不堪设想。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二)高校构建智慧校园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建设智慧校园,校园网络的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因此,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当代高校的智慧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大学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的过程。在“微”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的媒介素养培育,一方面,实现了高校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媒介素养培育在高校的普及,为学生打开了又一种在线学习、获取信息的新渠道,在合理恰当的运用媒介的过程中来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使大学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丰富、充实,大学生文化的功能也更加健全,有利于高校智慧校园网络的维护与运营。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一环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一部分,思政教育的必要一环。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与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4]17号)强调,“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文明上网和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引导校园网站工作人员和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讲求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積极传播健康信息,扩大主流舆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3]

二、“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困境

面对多元复杂的“微”时代,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英国著名媒介素养专家大卫·帕金翰教授指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使用媒介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媒介认知主观模糊,媒介行为规范责任意识弱化、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等方面。

(一)媒介认知主观模糊

媒介认知能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关键要素,其中,对待媒介信息的批判与辨识度,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媒介的认知能力包括对媒介的选择、网络信息的鉴别、内容的信任与否等。“微”时代多元信息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信息爆炸”的时代特点,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加之大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辨识信息能力不高,极易被不真实的信息所煽动,扭曲认知。

(二)媒介行为规范责任意识弱化

媒介素养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法律与道德规范,由于网络媒介具备匿名性、隐私性的特质,因而大学生在发布网络舆论时,缺乏他律与自律意识,存在泛自由化的媒介行为倾向。对转载、评论、发布的内容,责任意识淡化。淡薄的媒介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导致了个别大学生利用网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窥和泄露他人隐私,不负责任地造谣与散播不良信息,利用程序破解防火墙与密码,剽窃他人网上成果等。

(三)网络安全意识不足

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我国于2017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教育随着“微”时代的发展,逐步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媒介的交互性与共享性,导致用户信息保密性弱化。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简单单纯,忽略了对媒介接触安全规则学习和运用。在信息泛滥的“微”时代,面对着多元极具诱惑力的媒介信息,大学生极易落入信息泄露的陷阱,进而导致网络经济欺诈、网络情感受骗等情况的发生。

三、“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培育策略

“微”时代强大的互动性与传播性,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播被打破,传播过程两端的主体产生了角色互换与融合,不再有明显的分水岭,传播者即受众者,受众者也即传播者。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力军,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积极引导其发出属于95后的“微”声音,弘扬“微”文化,是大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开发媒介素养“微”课程

当前,大学生媒介教育普遍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与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养成,多是依靠他们自身在日常网络媒介接触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总结出的主观经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内容应当承担起关注媒介动态、培养学生媒介素养认知、规范学生媒介行为、增加网络安全意识的培育责任,将学生的政治认同则建立在坚实的“微”课程基础上。

首先,明晰“微”课程教学目标。媒介素养“微”课程应紧密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贯穿大学生知情意行多元维度。在认知层面,要构建学生媒介认知思辨体系,学会客观全面认知与辨别媒介信息;情感层面,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媒介信息,培养其批判精神与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在“微”时代,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创造者。因此,在行为层面,构建大学生起利用媒介发声的表达模式。一方面对各种媒介行为和信息进行过滤、评论与扩散,发表自己关于事件的观点,影响事件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媒介表达自己,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新青年的风采。

其次,丰富“微”课程教学内容。当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课中,以原有的理论内容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当前媒介认知主观模糊,媒介行为规范责任意识弱化、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将媒介课程本土化,开设相应的主题专题,内容应包括:媒介的正确认识、媒介责任感培育、解读与评估媒介的能力、正确传播与创造媒介信息的能力,网络安排防控意识与措施等。

最后,开拓“微”课程教学平台。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政教育课,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校还要积极探索校内校外教学平台,开拓更多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新媒介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责任意识。第一、以赛促学,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微课比赛等,让学生通过竞赛丰富媒介知识,提升素养能力;第二、通过“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在线解析重难点问题,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媒介的互动中。

(二)培育网络评论员“微”团队

网络评论员又称“网络红客”,是指高校为了促进新时期网络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而组建的专门用于从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4]大学生担任网络评论员,不仅有利于提升其思想与理论水平,更能丰富逻辑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学生结合当前时事政治、微博微信的信息热点话题,通过多元媒介交互平台,以学生的身份进行事件的评述与答疑,当面对一些虚假信息时,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引导网络舆情,是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要注重网络评论员的选拔与培育。网络评论员多由高校自行选出的,具有思想高度与文笔水平、熟悉网络操作与网络语言的领导干部、教师以及优秀的学生。高校要充分重视在学生网络评议员的培育,为其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保证其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操作技巧,提升其工作实效性。另一方面,明确其工作内容与考核机制,因为网络信息的繁杂性,导致网络评论员的工作难以量化,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从开设与经营思政公众号专栏、及时举报与澄清虚假信息、积极宣传国家新政等维度为工作内容,考核以发表文章或评论数量为标准,给予适当奖励。

(三)打造校园“微”文化

隨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微信、微博成为网络教育的新入口,微信聊天、公众平台、朋友圈、小程序等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首选应用,成为大学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渠道。大学校园作为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其校园文化的氛围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打造多元灵动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不仅需要基础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要着重打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环境。高校可巧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声,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巧用微信、“易班”“慕课”等新媒体工具,采用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的表现形式进行实时、互动和高效传播,建设“微阵地”,开展“微教育”,提供“微服务”,进行“微管理”,多种新媒体工具共同助力高校“微”文化建设。不断构建以高校官方网站与官方公众号为首的,以各大学院团学党建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为依托的多元互动立体化网络思政育人格局,更好地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第40次《中国互联网洛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728.htm.2017.

[2]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设[EB/OL].http://www.cac.gov.cn/2018-04/21/c_1122719824.htm.2018.

[3]教育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was5/web/search?channelid=287123.

[4]周霞.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时代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e时代
e时代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