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旅游美学教育中的探索和实践

2019-09-10 04:55柴海燕
关键词:审美素养研究性学习

柴海燕

摘 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旅游美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旅游活动的审美本质和旅游美学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旅游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良。引入多项研究性学习措施,如以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课外专题研究模式等,要求通过转换教师角色、改变课程结构、学生主动配合和参与、学校政策的导向以及课程评价和考核体系的优化等方面来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执行。

关键词:旅游美学;研究性学习;审美素养

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美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社会使命感,培养创新能力。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发言强调: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其中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习主席教育大会的讲话之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应该多开设艺术类课程,因为审美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旅游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就业人口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各种恶性服务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因此,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成为实现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跨越的重要软实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学校教育是主要途径。旅游美学教育就是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为其将来从事旅游专业服务打下良好基础,也为社会培养具有道德感和人格完善的社会公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兴起于欧美的一种教学模式,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观、教学观和知识观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导模式。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旅游美学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性很强、逻辑思辨能力和鉴赏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十分适合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问题式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究美的本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道德情操。

一、旅游美学教育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一)旅游是综合性审美活动

美学家叶朗说:“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旅游是集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为一体的综合性审美活动,风景名胜不仅拥有自然风光的魅力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形式美,还蕴含了人类改造自然、凝结智慧的社会美和艺术美。旅游者外出旅行,并不是有钱无处花,有力无处使,而是在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精力、时间后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审美目的,并逐渐超越物质生活的羁跘而追求心灵的释放和本我的回归。

中国旅游在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的初期,曾追求走马观花式的低层次旅游审美,这与旅游发展的水平、旅游者的经济收入和审美层次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素养不无关系。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的旅游活动不再是简单的消遣和休闲的游山玩水,而转变为追求更高层的文化和审美享受,渴望从旅游中获得审美体验和美育教育,旅游审美体验正在成为中国大众旅游的需求趋势。

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其对国民的美育教育,培养具有道德情操和完善人格的新时代公民贡献颇多。古今中外,人们都把旅行作为青年学生认识社会、完善人格的第二课堂。中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西方自中世纪以来,青年学子培养体系中,到欧洲各国游历是其必修课。亚洲的日本更是将研学旅行列入学校教育法。2016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等。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觀、价值观。这种研学游就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全面结合,通过旅游实践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在学生阶段树立起远大理想,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养,首先要从学校美学教育开始。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会有两种职业选择:一者进入旅游行业,成为旅游从业人员;二者从事其它行业工作(日后的旅游者)。无论是作为旅游从业人员还是一般的旅游者,提升其审美素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旅游从业人员而言,其是审美主体(旅游者)和审美客体(旅游吸引物)之间的审美第三者。他们不仅是旅游者直接的审美对象,还是旅游者旅游审美的引导者、协调者和美的传递者。只有旅游从业人员具有高品位的审美素养,才能有针对性的将旅游景物美的特征与旅游者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传递和表达美,使旅游者在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实现旅游的“二度审美”。同时,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旅游美的建造者,只有旅游规划人员、旅游景观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才能在旅游资源基础上建造美的旅游产品,实现观赏——建造的旅游“一度审美”。第三,旅游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旅游美育教育使旅游专业学生形成稳定的美的偏好,并逐渐演化为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操,使其在“民间大使”或“窗口行业”中展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文明风范和灿烂文化。

就作为日后的旅游者而言,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旅游美学教育也使其获益良多。首先,有旅游美学教育背景的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与普通的旅游者相比,将获得更高的旅游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其次,极大地改善中国旅游者不良的国际旅游形象。中国旅游者因在旅游目的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不文明行为遭到众多非议,旅游美学的美育教育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道德水平,认清不文明行为的社会危害,净化旅游行为,营造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的和谐氛围。

(三)旅游美学教育交叉、综合的学科性质和问题式的学科特点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美是什么”的发问。千百年来,社会文化不断的发展变化,但关于“美是什么”的思索一直没有停止。這说明美学的存在就是美学问题在不同时代不断思辨的过程。以问题为核心是美学的学科特点。旅游美学是美学的分支,源自美学,以旅游审美活动为其研究对象,研究旅游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旅游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边缘交叉综合性学科。美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需要回答的问题,如美是什么?客体事物美的性质与主体美感之间的关联如何?自然美产生的根源何在?美与丑的关系?这些问题贯穿旅游美学教育的始终。另外,现在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以问题为核心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可以让枯燥的理论和肤浅的讲解变成有趣的思辨活动,让学生在体会审美愉悦的同时获得理性思考的快乐。旅游美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美学知识,提高审美素养,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和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

以美学为纲,多学科知识为体是旅游美学综合性学科的特点。移情、联想等旅游审美心理的探究,园林等中国古典建筑和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鉴赏与分析,都在无形之中培养、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体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观念。

(四)接受式教学的弊端

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教学观,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直接传授知识,形成“注入式”教学,“满堂灌”的讲授,教学目的仅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接受式教学的长处在于效率高、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便于教师组织和调控教学。但此种教学方法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此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旅游美学教育,教学效果不好。旅游美学教育中涉及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审美鉴赏,虽然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做到多角度地呈现。但细部的呈现或课堂上的概括不能表现现实景观的特色,也不能体会个体身处景区环境的感受。因此,学生未能将审美鉴赏与旅游实践相结合,未能实现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要求。大多数导游人员仍然只是背诵景区导游词,不能通过针对性的语言传递旅游景物美的信息,增加旅游者的审美享受。

二、旅游美学教育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措施

(一)以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

旅游美学教育主要涉及审美鉴赏和审美批判的思辨和情感体验,诸多美学问题贯穿课程的始终。教师可以根据每一章的内容预先设计几个问题,以问题为核心,将课程内容串联起来。如“美是什么”、“审美心理和美感是如何产生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与旅游审美”等诸多问题展开。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牵引力,课堂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在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中获得思维的乐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了丰富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对于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题目,教师可以在课堂内组织小型辩论,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对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探讨,使核心问题在辩论中越辩越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辨能力。

(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旅游美学教育社会实践很强。无论是对自然美、艺术美还是社会美的鉴赏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知识,否则教师只能主观地传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学生却因没有相似的审美经历只能凭想象构造审美场景。近年来虽有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但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主观的心理体验,无法用别的方法来替代。因此,为提升旅游专业学生主观的审美体验,增强其审美意识,旅游美学教育应增加社会实践内容,以专业问题为核心,走出课堂,走进景区,结合旅游专业实习进行实践教学。如讲古建筑审美,最好选择学校附近某个以古建筑为主体景观的景区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审美场中感受美、欣赏美、了解美、解剖美并传递美。目前,中国各地申遗项目活动如火如荼,国人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性非遗展厅、博物馆、传习所等场馆,成为进行旅游美育实践教学和研究的绝佳场所。特别是众多的非遗展厅,多是公益性质,且非遗的工作者也可以成为课外实践的活动导师,更加精准地向学生讲解非遗相关知识,熟练完成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增强文化的自豪感。

(三)课外专题研究模式

旅游美学教育涉及内容多样,课程讲授只能作重点讲解,还有许多内容无法涉及,影响学生对美学和旅游审美的总体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课外专题研究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一个专题,教师给予一定的学术指导,最后汇总报告。此举不仅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专题研究中学习科研的研究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笔头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协作精神。另外,纯粹地问题探讨或辩论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深入景区,对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和心理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在现实社会中进行应用,也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旅游美学教育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要求

旅游美学教育特点要求尽快引入研究性学习,改变接受式学习满堂灌的做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但研究性学习的引入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管理部门等诸多方面的配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一)研究性教师是首要前提条件

研究性学习在旅游美学教育中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如果教师不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学生很难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因此,教师首先应由注入式教学向研究性教学转变。在注入式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是课堂的操纵者和控制者,是知识的输出者和权威,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弱势地位。研究性教学转换教师的角色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学习者。师生地位平等,教学相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强调的“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此种情况下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该教师是旅游美学领域的专家,还应提高课堂的情景教学安排、课外专题研究等组织管理方面能力。

(二)课程结构体系的变化

目前出版的旅游美学教育相关教材将大多数的笔墨花费在旅游活动的具体审美对象和旅游活动中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各类艺术,而对旅游美学的审美活动本质和美学基本原理阐述较少,缺少对旅游审美中普遍规律性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现有的旅游美学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必须变化,增加关于美学原理、美的本质和旅游审美规律等基础理论的内容,突出旅游审美动态审美的特性,有利于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增加课程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为学生提供多种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和现场学习的机会。

(三)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虽然由教师研究性教学进行引导,但必须有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相配合,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旅游美学教师课堂教学魅力及课程研究性问题设置情况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精心设置每一章的核心思考问题,并结合社会实践综合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参与性,使学生乐于参与研究,并从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知识和审美快感。学生的角色也由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换成一个主动的学习探究者,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完成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同时,学生也是自己团队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己之长,为团队服务。

(四)学校的政策导向

学校的政策导向是促进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推动器。教育部于2005和2007年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07年)等文件,正式推广“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许多大学也都在积极实践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目前,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学校职能部门,如学生教务和学生工作部门应修改相关的政策,加大学生在自主学习、发表论文、参加科技竞赛等方面的奖励力度,提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校也应在教师中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出台奖励措施和教研项目,提供教师短期进修学习机会,为研究性教学的展开提供保障。

(五)评价和考核体系的改变

课程的评价和考核体系的变化是保证研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贯彻的制度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评价体系也不同于接受式教学的闭卷考试,应从多方面考核学生成绩。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程考核关注学习过程,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会得到肯定的评价,如参与课堂讨论、辩论,出勤率以及课堂参与程度。这部分在最后的成绩评定中占到一半的比例,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程的参与度。第二部分是结果考核,分成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的考评,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第二部分是专题论文的撰写。这个部分在最后的成绩评定中也占一半的比例,其中基础知识和专题论文各占一半。学生评价考核体系的变化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更是旅游领域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研究性学习作为以问题带动学习的学习观和教学观非常适合在大学高年级旅游美育教学中应用,以此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开阔眼界,提升素养。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动态参与·二度审美·审美关系第三者[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5-88.

[2] 贾鸿雁.高校旅游美学教育小计[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108-110.

[3]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4] 刘红光,曾发林,刘竟.大学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管理,2009,(5):78-82.

[5] 盛立芳,王启.研究性学习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9,(9):60-61.

[6] 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7] 严帅.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新时代大学生美育工作[J].继续教育研究,2018,(8):5-9.

[8] 赵艳喜.加强非遗研学游中的研究性学习[N].中国旅游报,2018-8-14-003.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研究性学习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运用影视音乐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