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2019-09-10 07:22冯连军赵亚楠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时代价值

冯连军 赵亚楠

摘  要: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政治上的统一为制度基础、以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为物质基础、以文化上的交流交融为思想基础,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汇聚成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既需着眼于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又需在价值取向、文化基础、物质条件、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价值;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促成了中华民族如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积淀。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实现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并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多元一体”为理论基石。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并在其同名著作中加以阐述。

关于对民族概念的认识,费孝通先生认为“民族实际是因地因时而变化的,我们对民族的认识也应当根据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这意味着,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不是自古有之,而是随着民族的发展,尤其是各民族之间的发展、融合逐渐演变而来,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这一格局的形成过程,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演变过程,实际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关于这一格局的结构特征,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是整体与部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其中,56个民族单元是“多元”, 中华民族的整体格局是“多元一体”,其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体”,而“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关于这一格局的逻辑层次,费孝通先生认为,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存在隶属关系。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这就把56个民族纳入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逻辑格局之中。

由此而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为整体认识、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提供了理论工具,也为准确把握、明确阐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需要提供了正确的认知工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几千年风雨锻造而形成的血脉相通、命运相连的共同体。

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就已经共同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维护多民族的大一统,并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尤其是许多朝代主张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通婚、通商等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格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在对抗西方列强的过程中开始觉醒,并逐渐形成为自觉的民族共同体。清朝末年,以梁启超和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先进分子和社会精英在借鉴西方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饱含政治意图的民族概念。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指出中华民族自始并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以此反映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出于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结合起来的目的,孙中山也曾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张。抗日战争时期,为应对亡国灭种危机而组成的抗日统一战线,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概念,并成为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统称。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1949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阐释相对有限。20世纪80年代末,基于我國疆域与中华民族范围大体一致的事实,费孝通先生将中华民族定义为“中华疆域内的十多亿人民”,并进一步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点,即56个不同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政体是一体,更加强调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多元一体特性。由此开始,中华民族认同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多元一体的理论格局逐渐成为凝聚全体中国人的重要政治标识,直至延伸到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中华民族共同体”广泛进入人们视野,最初始于2011年由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主办的“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当前青年世代的展望与出路”研讨会,并提出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是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走向和解与国家统一不可少的工作”的主张。随着民族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和官方的话语体系中。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不同场合多次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进一步强调了“共同体”的意义和价值。至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处理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价值遵循。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得以进一步显现。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彰显了党和国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民族整体和各个民族个体的共同发展重视,体现了党对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智慧和卓越远见。

“多元一体”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互相联系、有机统一的。从二者的概念上而言。“多元一体”理论既注重“一体”格局下的“多元”,又强调“多元”基础上的“一体”,二者有机关联、不可分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看到了56个民族各具特色、别具一格的多样文化、不同习俗,又致力打造“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命运共同体。

从二者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理论是把握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历时的、动态的表现方式,那么“多元一体”理论就是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共时的、静态的表现方式。在“多元一体”理论的框架内,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整体与部分、家庭与成员的关系,这需要在增强由56个民族的大家庭的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尊重各主体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在“多元一体”的理论基础上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消除民族间的误会和矛盾,扩大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多元的基础上促进共识,在共识的前提下尊重多元,可以更加有效地凝聚各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卓越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多元一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容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对“多元一体格局”的阐释与继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元”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一体”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多元一体”理论的继承。

同时,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时代发展变化,“多元一体”理论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进入新时代,只有继续完善和发展“多元一体”理论,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理论注释和实践活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历史记忆、共同发展基础和共同命运前途的民族实体。在前进道路上,中华民族既需要精神共同体价值,也需要政治共同体价值,这也是“多元一体”包括的双重特质。因此,在“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意义也蕴含可贵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自身努力下不断向前发展,激发出空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伟大的梦想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凝聚全民力量,更需要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和不懈努力。

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又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这也是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新时代,面对诡谲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国内形势,需要立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事实,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发展,进一步构建共生、共存、共荣的“多元一体格局”,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优势才会转化成助力中国梦实现的动能,进一步助力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家稳定富强、经济繁荣进步、社会和谐进步、民族团结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需要各地方的各民族树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共同体意识。1978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过去而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和长足发展,但是起步晚和竞争力差等多维因素的存在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这种差距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还极易引发民族矛盾以及区域矛盾。

思想是行動的先导,凝聚56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激发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需要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统一的思想是统一的行动的前提。共同体意识让每一个民族的人们都深刻认识到怎样处理好与各个主体利益,不能以满足个人利益为条件而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从而有利于凝聚集体智慧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另一方面,统一的思想可以进一步加强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在心理上的互相认同与互相尊重,形成各民族同胞像自己家庭里的家人一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互守尊严、共存共荣,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和谐共同发展的局面,从而凝聚各民族的力量,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实现各个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

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发展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中国的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不仅沿海地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内陆和延边地区也逐渐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同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更加密切,但也面临着各个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国家整体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也面临着挑战,这些都是国家和民族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繁荣进步,维护国家安定团结,迫切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同心合力是最伟大的力量。这就需要在处理边疆和民族事务的过程中,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凝聚力、发展力,在确保各个民族的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状态下,激发边疆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团结稳定是最牢固的基石。这就需要在“多元一体”理论的基础上,坚决反对和打击试图分裂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卑劣行径,敢于和“藏独”、“台独”、“疆独”分子及其幕后的西方敌对势力展开斗争,始终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民族统一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促进民族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从而实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

后工业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日新月异。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往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世界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宝贵底色,也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我们在对待各国文化中,能认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开放自信的姿态,主动与世界文明握手,与各国优秀文化相互学习,并在学习中认识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促进中华各个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各民族间的交流往来,增进各民族之间对各具特色文化和习俗等方面的了解和尊重,帮助各民族人民在相互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融互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同时,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在对待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尊重传统、包容差异,从而有利于互相积极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独特魅力,让人民享有更具高品质、高品位、更具丰富内涵的精神生活。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认同,共建、共享、共有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具体应该围绕坚定政治认同、深化文化认同、加快发展步伐、贯彻和落实民族政策等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定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是巩固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和本质要求。在“多元一体”理论的指引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只有坚定政治认同,坚持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才更有利于各个民族主体的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是要牢记使命,新时期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就要牢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坚持维护祖国统一,结合自身发展要求走自己的道路,这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二是增强认同,要让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认同。坚信中国特色的解決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科学的、长远的。增强各个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意识,是党和民族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稳定发展的前提。三是形成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是突出的、有目共睹的,要让各个民族认识到团结一致对国家发展繁荣的巨大贡献,引导各民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精神和行动上形成合力,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保持团结统一的局面。

深化文化认同并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纽带。中华文化具有博采众长、包容融合的特点,各民族的文化特性统一于中华文化的共性中,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彩的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最具内涵意义的认同,只有在文化精神层次方面的认同,各民族才能真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从而使得各民族形成一个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整体,共同朝着同一目标和方向前进。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谐发展,尊重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同时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交互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各民族文化中凝聚出来的价值共识,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强调一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民信念和行动中,从而集聚社会力量,共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坚持大发展、大繁荣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保障。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共同不懈努力的发展和奮斗,各个民族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基础薄弱,总体上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各民族群众都有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地区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因此,应通过各种举措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要注重几个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自独特优势,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充分释放其发展潜力。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鼓励和推动发达地区帮扶民族地区,促进地区间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深入开展。同时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快改善医疗卫生、住房、入学等条件,不断缩小发展差距,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不断贯彻和完善民族政策保障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基础。中华民族不是56个民族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着共同使命、休戚与共的民族整体。为了更好地团结56个民族,我党根据各个民族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政策,这对于充分尊重和民族地区的持续进步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坚持贯彻和完善民族政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华各个民族都有和而不同的文化,因此在坚持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稳定前提下,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不同民族发展本民族发展的特色,利用民族政策引导帮助各个民族是形成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作为国家层面的工作,民族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实现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更是凝聚各民族共同力量的有效方式,从而有助于高度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则主要是政策落实者和具体的操作者,即切实贯彻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并通过聚合民众利益等方式向中央政府反馈政策效果,从而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政策的可行性与实施成效。只有对民族政策不断贯彻、“上下联动”完善执行,才可以真正地实现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加强各民族的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总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大家庭,各个家庭成员在这个大格局中要有远大的抱负。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各个民族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有着共同的民族追求和价值依归。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艰巨使命,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完善和发展“多元一体”理论,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9.

[4] 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J].近代史研究,2017,(4):4-9.

[5] 王延中.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EB/OL]. http://sky.cssn.cn/mzx/xspj/201805/t20180504_4232176.shtml,2018-05-04.

[6] 李臻,金炳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的新论述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6-21.

[7]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9.

[8] 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79.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时代价值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