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读”占鳌头

2019-09-10 07:22王继聚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链接多元解读文言文

摘要:文言文教学,需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找准和确定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内容链接层面,要循序渐进,提高“已有水平”;文白契合,提供支架;联系实际,提升趣味;自编自创,适量选取;把握难易,讲求适中。形式选择层面,讲求先入为主地读、习句读之法、熟读成诵、浅吟低唱。多元解读层面,需做到:整体通读,粗知大意;文白对读,读通大意;轻松突破,积累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内容 链接 形式选择 多元解读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编号:2017JK12-L1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言文包括以古汉语为基础的诗、词、曲、赋、古文等,本文提及的文言文概念专指古文,小学阶段人们俗称它为小古文。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文言文也随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走进了小学课堂。调查显示,小学生普遍怕学文言文,陌生化与距离感是主因,致使文言文教学成为难题。文言文教学,需从内容链接、形式选择、多元解读三个层面,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现有水平,探明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找准和确定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一、内容链接:以“小”见长

对于没有接触过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有必要在平时的阅读中链接一些有意思的文言文内容,让学生提前“热身”,培养学习兴趣。对于链接的内容,不能随意而为,而要关注内容选取、比重大小以及起始年级学情等。

(一)统编教材的文言文选文特点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入文言文:三年级上下册各选1篇,四至六年级每册各选2篇,小学阶段共选编文言文14篇。从整体来看,统编教材选入的文言文具有“短小精悍”“容易读懂”“经典有趣”的特点,遵循了“小语姓‘小’”的理念。

统编教材选入的文言文篇幅都不长。14篇文言文中,百字以下的12篇,50字以下的达7篇;最短的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只有30字,最长的五年级上册选编的《少年中国说》有184字。选文取自于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及其他典范著作,体裁多为寓言、故事及语录体等。14篇文言文中,有7篇选自韩非子、孔子、孟子、列子等的作品,其余7篇选自《山海经》《世说新语》《吕氏春秋》等。选文内容生动有趣、流传度高,大多为儿童所熟知,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精卫填海》《铁杵成针》等。为了让才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轻松学习并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统编教材还提供了助学系统,包括字词注释、资料链接等。五年级下册,还提供了阅读文言文的策略:“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整体来看,对文言文翻译没有提出精细的要求。

统编教材选编文言文的这些细节,启发教师进行内容链接时需遵循“易学”“有趣”“好玩”的原则,把握五个要点。

(二)进行内容链接的五个要点

1.循序渐进,提高“已有水平”。

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学生“已有水平”越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基于文言文内容的表现形式离小学生较远,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先选取一些浅显且有拓展性的古诗,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浅显易懂,读来又朗朗上口。学习时,教师可以从“草”的角度切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如此,读古诗、解古诗就很轻松了。一段时间后,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或文言文积淀后,再引入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学生就不觉得突兀了,学起来也不觉得困难,反而会有一种亲切感。等他们的“已有水平”得到提升,心中有了文言文学習的模板和“图式”,学习自然会轻松起来。

2.文白契合,提供支架。

文白契合是文言文选文和学文的重要策略。像《西游记》《水浒传》这些名著,所用的语言介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是指引学生学古文的绝佳平台。人们称这种采用古文、白话文之间语言的文章为“古白话文”,明清及近代小说多用此语言。在合适的学段引入原汁原味的四大名著经典片段,让学生尽早耳濡目染,能大大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此外,像《揠苗助长》《画蛇添足》这类古代寓言故事,教师也可以选入第二学段,带着学生阅读,先呈现白话文,再展示原文。如此,学生心中有了“前理解”,有了学习支架,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目标也易于达成。

3.联系实际,提升趣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前提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文本内容又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抓手。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文言文,需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情感理解、心理认知实际,在情趣、理趣和谐趣上做文章。

情趣是表现在情感上的感性趣味,是一种持久的兴趣,也是一种审美能力。教师做选择时应遵循学生认知心理,选取有情趣的内容。如经典小古文《放风筝》的“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是生活的写实,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能够充分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文要有理性的趣味,要能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学文明理,得到理性的提升,一些寓言故事及《论语》中的文字等都有这样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文言文,需符合理趣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刻板说理。

幽默风趣的内容,最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学习。这样的内容可提前学习。以《世说新语》中的《杨氏之子》为例:“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段文字语言鲜活,诙谐幽默。文中“杨氏子”的年龄也与小学生接近,能很好地引发学生共鸣。多让他们阅读此类文言文,他们自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文言文教学也会因此变得容易很多。

4.自编自创,适量选取。

翻翻老课本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编者自己撰写、仿写的文言文。这类文言文针对性较强,内容大多指向儿童熟悉的身边事物,且更能集中体现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和独特韵味。教师可以适量选取,让学生阅读。当然,这类文章不宜多,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后,还是要让他们以阅读原汁原味的文言文为主。

5.把握难易,讲求适中。

很多教师都在为“低年段到底能不能学习文言文”的问题争论不休,在笔者看来,只要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认知水平,低年段的学生也完全能学文言文。就像《放风筝》一文,放在一、二年级,学生完全能接受。只是要注意,小语姓“小”,文言文的选取同样要注重一个“小”字,即使到六年级,也不建议选取百字以上的小古文,像《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这样较长的文言文,都不宜让小学生过早接触。如果教师对某些篇幅较长的经典文言文实在感兴趣,觉得其价值实在大,那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接受水平,选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学习内容,适当地降低学习难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数量上来看,专家朱文君认为:“当孩子读到30到50篇小古文的时候,文言的语感就初步形成。”笔者以为,教师选择文言文时,要综合考虑文章的数量和难易。一般来说,除了教材,教师可以在一、二年级为学生再挑选15篇左右,在三至六年级挑选20篇左右的文言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文言文阅读视野。总的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二、形式选择:“读”占鳌头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音韵特点,非常适合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朗读不是一味地蛮读,需要找到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方式方法。

(一)先入为主地读

现在的小学生会经常接触影视、网络、书籍,生活内容也较为丰富,不少人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就已经对古文诵读有了一定的“前理解”,并对此形成了初步印象:古人读书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满口“之乎者也”。学生对此感兴趣,想尝试,愿模仿,这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利用好这一点,可以让诵读从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开始。

如笔者引导二年级的学生朗读《放风筝》,先营造了学古文的气氛,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古人说话的语气和动作,并模仿模仿。有男生立马兴致勃勃,对着同桌摇头晃脑地说:“敢问客官尊姓?吾乃金钱豹王朴也——”同桌回应道:“李阳者,吾乃龙河小学男生也——”他们说得有模有样,注意到了古人说话时语音的拉长、停顿以及重音的强调,引得其他学生大笑。在学生印象中,古人说话就是这个味道。此时,笔者顺势引入要学习的小古文,说:“看来,你们已经懂得古人说话的范儿了,那今天我们就照着古人的样子读一首小古文。” 随着“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的出示,学生眼里放出了光彩,仿佛看到了自己春天放风筝的场景。他们兴趣盎然地读起来,一开始还只是按照句子本身的节奏读,慢慢地,读流利了,就开始想象古人读文时的样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循着古人的语气读起来,还真有古人的范儿。

(二)习句读之法

我们现在朗读所要求的停顿和节奏,古人谓之“句读(dòu)”。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标记。习句读是朗诵文言文的入门之法,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当前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加了标点,但标点只能够标出大的间歇和停顿,至于句子中间和词语之间的停顿,仍需我们仔细揣摩,即“读之法”为学生诵读的难点。有效突破此难点,可采取教师范读、理解句意后诵读、趣味猜读等方法。

1.教师范读。

学习文言文,教师范读的方法最为常用,也非常有效,自古至今,屡试不爽。所谓“模仿是最好的学习”,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真切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特点。“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生拿到文言文,更愿意读一读,而不是解一解的原因。”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好范读,让学生跟随朗读,用“/”标注句中的停顿,用“”画出读在一起的词语(组)。通过多次的范读、跟读,学生就会逐渐习得朗读“这一篇”的句读之法,并在读其他文言文时也能够有效地迁移和运用。

2.理解句意后诵读。

一般说来,学生对照文后注解和译文,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会把白话文的语意停顿、逻辑停顿、结构停顿等经验运用到古文诵读上。此时的诵读会更流畅,教师不需要全程指导,只要在个别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针对性指点,学生的诵读都会扎实、有效。

3.趣味猜读。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猜读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提倡。猜读法,就是以“猜”为核心,以“猜读—校正—整理”为基本环节。猜读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至少得具备一定的白话文素养,属于一种言语智能。猜读时,学生要能对相关的文言文字词句篇的含义做出合乎本意的逻辑推断。在此环节,学生既会猜对,也会猜错,颇具游戏特点,充满趣味性。

例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笔者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那咱们今天就来猜一猜、演一演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内容。”说完,笔者把一个呼啦圈放在讲台前,作为文中的“水缸”。一小组四名学生上台,都做出在院中游玩嬉戏的样子。此时,笔者顺势引导:“瞧,这就是书中的‘群儿’——”学生顺口接道:“ 群儿/戏于庭。”朗读节奏自然而出。笔者又问:“‘群儿’会怎么玩呢?”话刚落,四名学生四散开来,有的做捕蝶状,有的做采花状……笔者随指一生问:“一儿——”底下有学生抢答道:“一儿/捕蝶。”随即班里热闹起来,学生接连回答:“一儿/采花。”“一儿/捉虫。”“一儿/爬山。”……忽然,台上表演的一生惊叫一声“哎哟”,跳入“水缸”内,手脚不停扑腾,底下同学情不自禁地喊道:“一儿/跌入缸中。”笔者顺势问道:“书中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学生旋即猜读道:“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朗读节奏准确无误。随后学生表演“持石击瓮”的情景,课堂掀起了高潮,朗读节奏分明,有声有色,大大出乎筆者的预料。这样的猜读方式,有趣有味,轻轻松松就突破了句读难点。

运用此法,教师需要明确两点:一是不要担心学生会出错,毕竟,只有在不断的试错中积累经验,学生才会熟练掌握诵读方法,而这些方法,必将使他们受益终身;二是熟练运用猜读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朗读需要语感,这需要持久的培养。

(三)熟读成诵

通览了全国11个版本的教材后笔者发现,凡被选入的文言文,皆要求背诵。对于学习文言文,于永正有一个简短有力的建议:“小古文怎么学?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可见,背诵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有效诵读的基础。

文言文常有对偶、排比的句式,长短结合,平仄相间,读起来起伏有致、铿锵有力,颇有音韵之美,与大脑中的记忆模板相适应,非常适合背诵。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和体验这种音韵之美,熟读成诵。如果学生能在小学6年中积累背诵古文50篇,那他们必然不会在初中阶段被“一怕文言文”的戏语击中。

(四)浅吟低唱

《毛诗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是说,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和;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歌唱仍感不满足,就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诗是人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人常将情感融入文字中,用浅吟低唱的方法诵读,能够让人快速融入文境,深化理解。另外,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像旋律一般的四声声调。文言文常用短句,节奏感强,起伏变化大,充满了音乐性,适合吟唱。吟唱专家徐建顺、叶嘉莹等,都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朱文君老师教学《狐与葡萄》时就专门使用了浅吟低唱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使用此法,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在课堂中大胆尝试,学生感受古风古韵,感受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能收获不一般的享受。

以上只谈了朗读的四个方面,其实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值得我们做更深层的挖掘和探索。可喜的是,已经有很多一线教师走在了研究的前列,如连云港市赣榆区的陈学壮老师就总结出了多种朗读方式:读有韵,韵而悠悠;读中舞,舞而化之;读中变,变化节奏;读中辩,辩争高低;读中揣,揣摩语气;读中演,干脆利落;读中述,娓娓而诉;读中对,对子游戏;读中评,眉飞色舞;读中排,排中断句;读中画,画出轨迹……读中自有大世界,期待更多教师的新发现。

三、多元解读:“不求甚解”

学生怕学文言文,主要是怕理解,怕翻译。试想,如果让他们逐字逐句翻译,還要明确什么虚词、实词的用法,学生不吓跑才怪。但很多学生一开始是喜欢学文言文的,原因主要有五。一是好奇,他们之前只是听说过文言文,没完全接触,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二是文言文形式美,句式和音韵很独特,学生想模仿,想尝试。三是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内容多充满情趣、理趣、谐趣,为学生所喜爱。四是文言文有游戏性,适合学生演唱、表演,学生觉得好玩。五是文言文适合活学活用,小学生学会一些经典名句或常用句式后,不时在文中或说话时用几句,会觉得很自豪,很“显摆”。

了解了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就能在教学中对症下药,直面文言文教学的最大难题——字词理解和句意翻译。

(一)整体通读,粗知大意

在小学阶段,解释和翻译的要求应适当降低,才能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陶渊明在其《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之前总觉得这是他的自谦之词,后来结合自己的读书心得才悟出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看待事物是整体性的。跟读现代文一样,小学生一开始读文言文,不一定会逐字逐句地读,也不管句子倒装不倒装,只管一口气地读,但这都不妨碍他们对整篇文章大体意思的把握。据此,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整体通读,粗知大意。

有时,一些关键字词句会成为学生通读时的拦路虎,笔者的做法是,让他们借助文后的注释或者带有白话的译文再读。对于文章的来源及作者信息,笔者会专门做一个知识链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有了注释、翻译或链接等抓手自学,学生做到“粗知大意”就不成问题。理解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提升了,会主动利用开展讨论、探究等活动,让学习更深入。

(二)文白对读,读通大意

教材中的文言文后面往往附有译文。借此,笔者经常会在课中和学生玩文白对读的游戏:指定两名学生,其中一名先读文言文,另一名读对应的白话译文,一句一句地读,直到读完整篇文章。其他学生做裁判,发现错误及时叫停,随时改正。之后再换一组学生,其中一名先读白话译文,另一名读对应的文言文,也是一句一句地读,其他学生继续做裁判。对于没附译文的文言文,教师可以自己查阅资料附加译文,让整个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文白对读法是引导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另一条路径,能让学生充分体悟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优势,能很好地杜绝学生读文时因不爱看译文或注释,导致囫囵吞枣、望文生义等现象,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让他们在轻松的游戏式诵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三)轻松突破,积累方法

“粗知大意”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策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为了让学习走向深入,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保证兴趣的前提下,教师也要适当地渗透一些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简单方法。如针对一篇没有注释和译文,但又和学生生活相关或相近的文言文,除了提供译文,教师还可以根据文言文单音成词、缺少合成词的特点,尝试给文言文单音词组词、扩词,并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白话文词语、词组来猜测和探究字义,为其寻找合理的解释。这样的学习具有游戏性质,对学生来说没有负担,还能于潜移默化中传授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如朱文君教学小古文《一人性缓》时,没有给学生出示注释和译文,只是启发他们关注古文中的单音词现象,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测和推究字义。当学生发现了一些独特且有用的学词法后,朱老师便以学生的名字为这些学词法命名,于是便有了“杨天赐组词法”“陈锡明拆词法”等。在愉悦自由的游戏氛围中,学生很轻松便读懂了小古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文言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精准把握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喜好和困难,并由此确定教学出发点,选择教学方法,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帮助他们扫除文言文学习之路上的障碍。如此,文言文教学才会变得简单、有趣、好玩。苟如此,善莫大矣!

参考文献:

[1] 朱文君,于永正.小古文可以这样教——《一人性缓》实录[J].人民教育,2012(18).

[2] 朱文君.我和孩子这样走进小古文——小古文教学手记[J].当代教育家,2015(6).

[3] 陈宗德.文言文猜读法例说[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5).

[4] 朱文君.小学生小古文100课[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5.

[5]﹝美﹞戴维·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 [M].佘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王继聚,连云港市龙河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副校长,高级教师、市教学名师,长期致力于“让学课堂”和“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链接多元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链接,彰显科学教学生活化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使用方法研究
习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效链接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