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箜篌艺术,奏响民族之音

2019-09-10 07:22朱吟雯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箜篌传承发展民族音乐

摘要:箜篌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经历了鼎盛和衰败,如今又获新生。箜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如下难题:价格昂贵,受众面小;师资匮乏,后继乏力;演奏困难,不易掌握;乐谱散佚,创作受限;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推动箜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快师资培养,拓宽学习渠道,搭建宣传平台,改进制作工艺。

关键词:箜篌 民族音乐 传承发展

箜篌是中国古代在宫廷乐队和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乐器。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曾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箜篌的演奏艺术在中国盛唐时期达到顶峰,随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可惜的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人们只能在壁画和浮雕遗迹上欣赏到一些古代箜篌的图样。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大同乐会”开始研究箜篌的恢复和研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沈阳音乐学院等单位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先后对箜篌进行复原,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多种现代转调箜篌,不仅弥补了我国管弦乐队的空白,更涌现出了一批箜篌乐手,被誉为“箜篌国手”的中央音乐学院崔君芝教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致力于中国古典乐器的传承,将箜篌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带上了世界舞台,为箜篌艺术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一、箜篌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难题

2008年,我有幸师从崔君芝教授学习箜篌演奏,回到工作单位(原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便开设了箜篌兴趣小组。相对于其他家喻户晓的乐器,箜篌可以说是“锁在深闺人不识”。数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到,箜篌艺术从起步至今,虽已历经近40年的时间,但推广上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

(一) 价格昂贵,受众面小

现代箜篌运用较为广泛的是一种双排弦普及型箜篌。它的形制不同于传统民族乐器,结合了西洋竖琴和中国古筝两者的特点,体形较为庞大。现代箜篌高度约为1.7米,宽度约为1米,要将琴身直立起来演奏。两侧各36根琴弦,一般由丝弦和钢丝弦组合而成。现代箜篌的形制特点,决定了它的携带性较差,一般适合在固定地点演奏和练习。由于弦数众多,有大量零部件,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破损,售后服务很难到位,日常维护困难。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箜篌的产量较少,制作工期较长,价格昂贵,购买这一乐器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二)师资匮乏,后继乏力

目前,箜篌演奏教学呈现出“一师难求”的状态。北京、沈阳、深圳、浙江、四川等地虽然都有从事箜篌教学的教师,但多是通过专业进修的方式学习箜篌演奏,没有长期阶梯式的学习过程,很难全面地掌握演奏技巧。箜篌教师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研究和总结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方法的开发和运用极为迫切。另一方面,儿童学习的方式与成人大不相同,仅通过单一乐曲的教学,很难吸引年幼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与箜篌专业相关的权威教材和教学方法著作少之又少。

(三)演奏困难,不易掌握

箜篌乐声可谓天籁,但美妙的音乐来之不易。首先,传统民乐演奏广泛使用的是简谱,然而箜篌演奏则用五线谱。中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唱均采用简谱,学生需要另外学习五线谱和乐理知识,才能进行箜篌演奏。其次,箜篌的弦数之多,使其成为弹拨乐器中较难掌握的一种。箜篌的两排弦都是按照七声音阶排列,很多乐曲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甚至涉及转调,调性较为灵活,也使其难以被掌握。再次,箜篌采用手拨弦演奏的方式,在实际演奏中不能使用小拇指。在练习过程中,演奏者需要熟悉指法,并按照乐句事先排列好指法,对演奏进行提前设计,才能完整地演奏乐曲,这进一步加大了其演奏难度。

(四)乐谱散佚,创作受限

箜篌的失传使大批箜篌古乐谱散佚,我們只能从一些古代典籍中寻踪觅迹。对其性能不是很熟悉的作曲家们,在创作箜篌乐曲时也会面临许多困难。一部箜篌乐曲的诞生,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合作才能完成,这也限制了充实箜篌曲库的速度。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秀的箜篌乐曲,大多也是对已有乐曲进行了改编,如根据昆曲曲调改编的《思凡》,根据传统江南丝竹曲改编的《春江花月夜》,根据古筝曲改编的《月儿高》,等等。随着箜篌的发展,我们更希望见到一些专属于箜篌的演奏曲目。

(五)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千年古韵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箜篌的断代造成了人们对箜篌艺术了解甚微。大多人对其持观望态度,学习人数少,使得学习箜篌的家长和琴童有种孤军奋战的感觉。而学习阶段性成果检验缺乏科学的标准,也使得家长对于琴童学习效果无法进行评价和比较。目前,箜篌业余等级水平考级仅在中国民族管弦协会中展开,考点仅设立在北京。在比较热门的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考级项目中,都没有加入箜篌专业,学生参加考级不如学习别的乐器方便。箜篌演奏者上台表演时,往往会被观众误认为是竖琴弹奏。观众对乐器本身了解甚微,缺乏鉴赏能力,容易使演奏者产生曲高和寡的感觉。

二、推动箜篌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据悉,率先从事箜篌复原与研制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正在为箜篌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着积极的准备,越来越多的箜篌爱好者将加入到传播箜篌音乐文化的行列中来,箜篌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对于箜篌的传承与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师资培养

各高校可招收箜篌专业特长生,音乐院校也可视情况开设箜篌专业,招收专业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优秀人才可以留校任教,弥补师资不足、生源不足的缺陷。如今,北京联合大学已开设了箜篌乐团,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都有箜篌专业,中国第一位箜篌专业硕士王雪已经毕业。希望有更多的大专院校可以走出这一步,推进箜篌事业发展。以崔君芝教授为首的箜篌艺术家也在全国各地开设箜篌师资培训班,培养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演奏基础的箜篌教师团队,这些教师将回各地开展箜篌的启蒙教学,不断壮大箜篌演奏者队伍。官方与民间相结合,能使箜篌艺术的发扬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拓宽学习渠道

社会各界要通力合作,重视箜篌艺术的传承。中小学幼儿园可以开设箜篌兴趣班,对学生进行启蒙。对于有较好能力和天赋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形成特长。社会组织的培训机构也可成立相关乐团,吸引学生参加,并定期组织训练,进行汇报演出。学校和社会共享师资,使箜篌教学覆盖到各个年龄层,吸引更多的箜篌爱好者。专业院校可以开通线上学习,发布系列教学视频,让箜篌爱好者在家里就能学习。笔者所在的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校就开设了箜篌兴趣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也举办了箜篌专项培训,有师资的地方就可以开展教学,让箜篌之声在各地响起。

(三)搭建宣传平台

广泛运用媒介,通过电视、网络、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箜篌专业活动等相关信息。通过组织各种比赛和交流活动,给箜篌学习者展示的舞台,使箜篌为广大群众所知晓。现在,箜篌正通过各种媒体进入到公众的视线,如电影《杨贵妃》中弹奏箜篌的一幕,给人留下了唯美的印象;由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苏畅女士领衔、箜篌协奏演出的最新民族室内乐力作《冬虫夏草》,为拓展箜篌表演形式提供了更多的范本,使我们对箜篌传承与发展充满信心。

(四)改进制作工艺

箜篌乐器的制作工艺还未趋于成熟,如在改变箜篌音色的稳定性、机件的牢固性、外观的可塑性、运输的便捷性、售后服务的完善等方面,都存在着上升空间。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正致力于箜篌制作的研究,已相继研制出了唐代箜篌、手剥转调小箜篌、半转调雁柱箜篌等产品,以适应不同的演奏需要。

箜篌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新颖的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必将带来箜篌艺术的高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 马自强.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朱吟雯,江苏省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校音乐教师,苏州市民族管弦协会二胡协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箜篌传承发展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箜篌城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找寻失落的箜篌之音
为了一个学生 学校新开了一个专业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