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际传播

2019-09-10 04:15邓纯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提要] 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众达成价值共识的精神交往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坚持党的思想领导与群众实践践行的统一,有利于澄明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本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推动核心价值观从政治主题向生活话题、从官方形态向民间形态、从议题输出向话题扩散的转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需要抓住核心价值观传播主体的“关键少数”,创设相关场域、场景和情境,丰富相关话题、议题和语境,增强受众的价值观话语权意识,关注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人际效应及其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状况。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政治主题;生活话题;精神交往

[作者简介] 邓纯余,法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需要探索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丰富和发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际传播贯彻了“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的实践要求,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与“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由自上而下的政治宣传向上下联动的大众传播方式转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具体的生活话语,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的内涵及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是指传播者与受众围绕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价值现象、价值理念、价值事实、价值情感、价值规范、价值信仰、价值理想而展开的精神交往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价值系统,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与共同的思想基础。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法规与开展社会治理的价值遵循,也是人们进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价值尺度。正如有研究者认为的,传播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社会关系的信息共享活动与社会互动行为。人际传播是个体之间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讯息进行意义的交流与理解,通过交往、沟通、对话、谈话、倾听、合作等方式实现信息的互动、互融和共通的过程。[2]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对各种价值事实、价值现象、价值关系、价值观点作出判断和比较,并由此形成对不同价值观的共鸣、认同或排斥。在这一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容于社会互动和人际沟通之中,社会信任、价值认同、人际和谐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活动的目标。人们之间交流、沟通、表达和分享彼此不同的价值观,围绕着核心价值观开展对话、辩论、争鸣,在倾听、理解、反馈的基础上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的生动体现。“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3],关键是要发挥人际传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坚持党的思想领导与群众实践践行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遵循。面对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以及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多变,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以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支撑当代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际传播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互动性和情境性。人际传播过程中,各种信息接收渠道促进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创设了信息传播的社会语境,克服了政治态度、文化差异、经济地位、人格品性、情绪情感等因素对信息传播活动效果的影响。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4]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有助于缩短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建立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媒介机构以及知识精英与普罗大众之间的价值观协同共振机制,通过社会互动、精神交往进一步促进人们之间价值观念的社会整合,增进人们对社会群体中他人的价值观的认知,引导人们在共享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理解、认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强调政治主题与生活话题的相互切换。主题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主线、主旋律与中心。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题和中心任务之一。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具有政治传播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体是政党、政府等国家的政治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发挥着意识形态教化的作用,激发人们对个人、民族、国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不能仅从意识形态家“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而要以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与实际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作为意识形态体系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用价值词句、号召语句和解释性陈述所表达的一组信念”[5],更是用来规范、引导和调节人们日常生活的一整套话语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以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景为载体设置开放性的价值观议题,有助于建立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说服教育路径,引导人们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感受、价值思维和价值主张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创造美好社会生活的价值支撑。“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政治主题与生活话题的切换,建立了政治传播主体与大众传播主体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建构,满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大众化、生活化的需要。

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的内在动因

人际传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受众之间的思想交集,增进人们的价值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与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话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转换与理论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生活化与具象化,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路径系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际效果,都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有利于增进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环境中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主体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比较的基础上内化思想价值观念的认知活动过程。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当代社会的异质性和分化性更加突出,人们的社会活动范围由熟人世界过渡到陌生人世界,各种价值观念的评价与选择逐渐取代了熟人社会阶段的集体无意识状态。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人口、家庭、城乡、生产、消费、就业、分配、组织等领域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并存,加剧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冲突。在社会群体分化、社会思潮交杂、社会价值多元的时代境遇中,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认同逐步减弱,坚持个性自我而非向群体妥协的思想行为倾向日益增强。社会流动过程中,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文化程度、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生活时空的差异形成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刻板印象。党风政纪、道德法治、生态环境、就业分配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了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的定势和投射效应。社会中心群体与边缘群体、富裕阶层和底层民众在价值观认知上出现了印象偏差,少数人甚至对社会价值观现状产生了焦虑心理和认同障碍。面对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的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增进人际信任、促进社会流动、加强社会整合与锻造价值理想的重要作用。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通过自我表露、角色认知、人际关系、传播符号、话语评价等因素具体地了解社会价值观的状况,通过情绪释放、思想交流、人际交往、价值协商等方式和途径改变人们的价值偏见。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有利于调协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过程中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内在地包含着个人与社会、认同与认异、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选择怎样的价值观,决定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和面貌。而个人选择怎样的价值观,如何选择价值观,需要“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7]。当代社会,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古今中外的各种价值观念竞相交汇,政治发展格局的重塑、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文化领域的纷争加剧了多元价值的冲突,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取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增强人们的社会共同体意识,既不能以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24个字”代替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和价值事实,也不能以主客两分、价值中立、价值独立的思维方式去否定价值分歧和价值共识的存在,更不能以错误的价值观去否定社会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人际传播连接着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的公共生活,创造了在求同中建构价值基础、在交往中加深价值内化、在穷理中凝聚价值共识的主体性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能够拓展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社会空间,调协个人与社会、认同与认异、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规范、引导和调适人们的现实生活。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有利于促进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生活化与具象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来源于日常生活,反过来又作为生活的意识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如马克思反复指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群众的生活沃土,转化为人们的日常意识和社会心理,形成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才能发挥自身掌握群众与引领社会的作用。社会价值观具有抽象性、意识形态性和理想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情境性、多元性和实用性之间形成了理解上的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具象化,就是要坚持观念与事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去解释、说明人们的现实生活,运用人们熟悉的语言、素材、事例、理论、场景来澄明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本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运用生动形象的话语、史实、故事、榜样、活动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正如西方的社会表征理论所主张的,社会生活中,特定社群所共享的价值观念与实践系统不仅发挥着为个体在生活世界中定向生存的功能,而且也充当了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社会交换与人际沟通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4%BA%BA%E9%99%85%E6%B2%9F%E9%80%9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t"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的特殊符号。[9]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生活化与具象化,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社会距离,克服“社会分层”“话语霸权”“文化差异”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锻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铸魂立魄的实践力量,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

第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有利于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实际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目的在于改变受众的价值取向,促进受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活动有效地整合了社会意识,增进了价值共识,调协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确立了新时代社会价值导向,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活动,我国已经形成了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制度和文化氛围,创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与践行的条件和语境。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还不同程度地停留在政治宣传的宏大叙事层面,微观的就事论理显得不够充分,存在着简单灌输、机械记忆、表面應付等口号化、形式化、走过场的现象,存在着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相对单一、传播效果不够理想的现实问题。甚至传播者和受众之间难免存在着生活经验上的差异、知识沟通上的障碍和话语能力上的差距,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心、无意、无效的非传播现象。少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存在着错误认识,甚至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污名化地贴上“假、大、空”的标签。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理论过于抽象、方式过于简单、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

三、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的基本策略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际传播作为最为基本的传播方式,包括了信息源与接受者、编码与解码、信息、渠道、噪音、语境、伦理、能力等丰富要素[10],形成了人际认知、角色转换、议题设置、榜样示范、印象改变、心理相融、文化调适、观点争鸣、礼仪教化、符号表达、网络人际传播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需要抓住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目标任务与“关键少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群众路线,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场域、场景和情境,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题、议题和语境,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与践行的人际效应,增强受众的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意识,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地分享与交流那些具有说服性、劝服性、激励性和满足性的价值事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从政治主题向生活话题、从官方形态向民间形态、从议题输出到话题扩散的转化。

第一,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目标任务与“关键少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属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以党政干部和先进知识分子为责任主体,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以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与精神风貌、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为主要问题,以引领社会思潮与凝聚社会共识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发挥多元主体和关键少数的作用,通过自我与他人、政治与生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来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接地气与增实效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理论家葛兰西在论述有机知识分子理论时指出:政党是完整的、全面的知识分子的新的培育人。要是没有知识分子,没有组织者和领导者,没有一个专门研究思想的集团,人民群众不可能成为有组织的群体。[11]党政干部和先进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体中的“关键少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一个特定的掌握领导权的力量的组成部分的意识”转化为人们的自我意识,由政治意识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群众路线,建立党政干部、先进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有效防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失去接触,产生裂痕。只有当一大批党政干部和先进知识分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头雁效应,带头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领导和影响更多的人去自觉地传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切实地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

第二,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场域、场景和情境。人际传播发生在有关系存在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反映了社会场域中个体命运的荣辱浮沉。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反复强调:“人无法逃避与他人发生关系。我与你相遇,我和你彼此关联,即使我们的交往是一场相互斗争。即使在彼此的关联中,我已不完全是我,你也不完全是你。但只有在生动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特有的本性。”[12]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和理想的沟通情境,拥有大体一致或彼此接近的生活经驗与文化背景,是人们之间开展有效传播活动的重要前提。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育与践行始终发生在人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遇,需要突出人的特征、人的境遇、人的位置,在不同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寻找价值观念的重叠共识。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场域、场景和情境,需要抓住个别谈心、演讲辩论、专家讲座、典型报道、人物访谈、仪式教化、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社会参观等人际传播的场合和机会,让传播者与受众置身于同一场域,共享同一场景,通过传播者与受众的“入戏”“在场”“互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活动的“主体间性”,通过传播过程中的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利交人、以文化人,切实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社会关系与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形态建设功能,真正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建立起人们共同生活的利益维护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示范引领机制。

第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题、议题和语境。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宣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核心价值观的图像、符号和文字,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取得的重要成绩。但与此同时又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并不直接等同于这些图像、符号和文字。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批判“画面消费”“知道就是看到”的消费主义现象时曾入木三分地指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所有的文化都被当作成品、符号材料而受到工业式处理,以至于所有的事件的、文化的或政治的价值都烟消云散了。”[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同样也绝不能忽视这种被广告传媒与资本效应所吞噬的文化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图像和符号离开了受众的话语转换与实践践行,绝不会焕发出思想的生命力。这里不是要否定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成绩,而是强调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善于去制造话题、选择议题、创设语境,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符号、平台、途径和媒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由宏大叙事向微观说理的方向转变,防止出现传播活动中的消费主义,防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被抽空意义内容的符号”。其最根本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政治本质,结合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四个自信”、民生建设、反腐倡廉、民族宗教、大国外交、社会治理等实践主题,精心组织和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议题和议程,通过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聊天、闲话来掌握社情民意,找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观点、事实和材料,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讯息和活力。

第四,增强受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意识。话语权是传播主体在话语传递和思想表达过程中产生的潜在的影响力。表面上,话语不过是说话者表达思想情感、实现交往目的的口语或文本。但从更深层次的社会语境看,话语作为“行动中的语言”,是在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逼迫下出场的,它“造就了我们对自我的理解,和我们赖以判断价值、真假和正误的能力”[1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转换和实践践行,寻找价值观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必须增强受众的价值观话语权意识。正如思想家哈贝马斯所指出的:“生活世界只会向那些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敞开大门。而主体要想进入生活世界,就必须有能力参与到生活世界成员的交往当中。”[15]传播者与受众只有不断地提高话语创制、话语表达、话语倾听、话语反馈的能力,同时掌握人际传播的礼仪、技巧和方法,才能将浮泛的呼吁、号召转化为真诚的言说、倾听,才能增强传播活动的“主体间性”,促进思想信息的有效传播。新媒体时代,丰富的网络资讯和媒介平台为人们表达各种价值观言论提供了便利。增强受众的价值观话语权意识,需要了解当前我国媒介分众传播的状况,建立工人、农民、学生、军人、干部、媒体机构等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提高人们的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达与转换能力,畅通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表达与沟通机制,加强基层社区、网络社区以及各类社团组织等社会公共领域的综合治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空间话语秩序,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环境。

第五,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与践行的人际效应。人际传播是在“我与你”的关系世界中出现的。传播者与受众的社会地位、传播内容的信息效度和信息归属,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际传播的性质、内容、方向和效果。在人际传播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推己及人与推人及己相结合的人际认知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与践行具有心理相融、情感相通、思想共鸣、行为同步的人际效应。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与践行产生的人际效应,包括两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方面,需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与共情之道,通过开展中国梦“四个全面”“五大建设”“四个伟大”“四个自信”等主题教育,丰富人们的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印象,增进人们对公共理性、社会道德、价值理想和时代精神的理解,消解官员腐败、分配不公、执法不严、贫富分化、生态破坏、民生困难等社会问题所引起的失望、愤怒、恐惧、焦虑心理以及随之而来的认知偏见乃至人格障碍;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知识精英、先进榜样、意见领袖、学生群体、特殊群体以及普通群众之间的沟通、对话和交流,善于从价值观话语所表征的思想现象和社会评价中了解人们的价值感受,通过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身份调适和角色转换,实现人们相互之间的视域融合、经验接近、心灵相通、心性相随和人际吸引,克服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刻板印象和消极心态,消弭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图式上的冲突和分歧,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活动所具有的增进人际信任、促进社会合作、丰富精神交往的重要作用。

第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人际传播。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的身份隐匿、角色体验、信息共享、场景制造、话语裂变、符号多元、文本解构、时空超越,使得网民的自我呈现和人际传播具有了更加鲜明的共情效应。微信、微博、微视频媒介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点对点式传播的话语格局,打破了由地域、身份、知识、技术、文化主导的“差序格局”式社会关系。这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同向同行的网络人际交往模式创造了网民重构社会关系、重塑社会价值观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网络文化、网络社区、网络主权、网络舆论、网络语言、网络行为、网络意识形态,包含了许多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议题,创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场景和语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人际传播,首先要增强互联网思维,学网、懂网、用网,提高网络把关人的网络管理意识与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信息的网络化生产,利用门户网站、网络文化和移动社交软件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载体和表达符号。其次要坚持“网上群众路线”,及时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情,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处理好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网络意见领袖与普通网民之间“搭台”与“唱戏”的关系,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接力传播。此外,还要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评论与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网民消除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论噪音,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使网民成为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维护者、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 王怡红.论“人际传播”的定名与定义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7):(112).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5] 汤姆逊.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郭世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9] 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M].管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0.

[10] 德维托.人际传播教程[M].余瑞祥,译.1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

[11] 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382-385.

[12] 熊伟.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83.

[13]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5.

[14] 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7.

[15]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2.

(编辑:吴俊)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