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赠振 冯盈之
摘 要:文章以宁波草编工艺文化为例,探讨传统工艺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融合的问题。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可概括为3点:精益求精的技艺是宁波草编的立业之本;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草编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顺势而为的智慧是草编创新的源泉。“草编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宁波草编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教育资源,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值得并应该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工艺文化;人文精神;传承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9)04-0092-04
1 宁波草编技艺的历史与现状
宁波草编历史悠久。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是在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的,是以二经二纬法编织的苇席残片;宁波草席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销往国外,是海上丝路贸易品之一。宁波的草帽编织也有200多年的历史。
宁波草编地位独特。宁波草编是中国的风物特产、著名的工艺品之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 28》(2009年版),《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2009年版),以及《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2000年版)中,宁波草编均名列其中。其中,宁波草席以其轻巧、舒适、美观、耐用等传统特点畅销国内外市场,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还特地带了40条宁波草席馈赠国际友人,备受欢迎;宁波的金丝草帽,洁白细软,编工精细,式样新颖,1915年,宁波长河草帽在巴拿马万国出口展会上获奖。
宁波草编至今仍是宁波“历史经典产业”。宁波鄞州区被认定为“中国草编基地”,“中国草席之乡”;慈溪长河则是“草帽之乡”。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草编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工艺仍能保留到现在,并蓬勃发展,与它独特的文化、经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绿色工业,时尚新宠。当下,随着田园风的流行和复古风的兴起,草编织物受到青睐,在服装家纺等行业,草编制品成时尚元素,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宁波草编既是宁波特色文化资源,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草编工艺、鄞州黄古林草编工艺已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保护这份遗产,宁波建有两座“草编”主题的博物馆――慈溪市草编工艺品博物馆、鄞州黄古林草编博物馆。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勤劳的宁波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草编文化就是其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和兼备欣赏与实用的价值,享誉全球。同时,在千年的草编实践中,蕴育了内涵丰富的草编文化,其精髓就是“草編精神”。
2 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
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2.1 精益求精的技艺是宁波草编的立业之本
宁波有句谚语叫做“勿同人家比高低,要同人家比手艺”,讲究的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技艺。
席乡近代“织席状元”孙根记,在做席时,一丝不苟。选料严格,要求席草长短整齐、粗细相同、色泽相近。整修席筋先要在木柱上来回拉磨,将挑丝毛刺磨光;席筋绷紧后要仔细检查,发现断筋立即调换,再重新绷紧,直到满意为止;然后敷油3遍,使根根席筋均匀、光滑、坚韧,极富弹性。由于孙根记手艺精细,坚持质量第一,他编织的草席,细致紧密,挺括牢固,虽然价格昂贵,但仍很畅销。[1]
古林人织席讲究的是用心、用情。古林人将织席叫“做席”,“做席时手、眼、心全用在席子上,心不在焉做勿好席子,一个人心相、心情、性格就反映在席子上,人面即席面,内行人一看人面就知道席面的质量”。[2]正因为如此心情专一,黄古林的手工草席,虽然貌不惊人,却很结实耐用,一般可用15年到20年。
2.2 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草编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全手工时代,编织每一顶帽子,每一领席子,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宁波人,尤其是宁波的编织女工在编织过程中体现了席草般的韧性。譬如编织金丝草帽,因为金丝草细如发丝,编一顶金丝草帽,往往要花很长时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但宁波的编织女工却能坚守这份工作。建国初,在春荒期间,广大妇女响应政府号召,千方百计开辟副业门路,组织生产自救。1950年5~6月,两个月时间,余姚周巷、朗霞、柯义、云城、义五、周朝、精忠7个乡镇77个村的5176名妇女,编织金丝草帽10222顶,工资折米147152斤,为渡过暂时困难起了很大作用。[3]
在宁波,有不少女性,做女儿“打凉帽”,做媳妇“打凉帽”,做婆婆还“打凉帽”。宁波的广大妇女怀着为家庭谋幸福的信念,就像柔韧的席草,顽强地生长着,无怨无悔地劳作着,换来家庭的富裕,换来了宁波大地的富庶。
2.3 顺势而为的智慧是草编创新的源泉
善于学习、顺势而为是宁波人的秉性。乾隆三十年(1765),鄞州席草帽传入慈溪长河镇,颇受长河乡间妇女喜爱。心灵手巧、擅长纺纱织布的长河棉区妇女,把宁波西乡一圈圈编织的圈编法改进为一排排编织的围编法,这是草帽编织史上的一大革新。并实现从粗加工到精加工转变,走出了一条成品出口的新路子,结束了半个多世纪来草编毛坯外销的历史,成为长河草帽编织史上的里程碑。
宁波草编还善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解放后,慈溪、余姚、奉化、鄞县等地妇女,曾利用麦杆、稻草芯、蔺草、咸草、龙须草、箬壳等多种材料,编织帽、席、袋、盒、垫、地毯等日用工艺品。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以咸草为原料的帽、袋、篮、辫等手工艺品普及到千家万户,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咸草工艺编织时期。从单一的席草、金丝草,发展到咸草、麦杆草、稻草、黄草、龙须草、纸草等几十个品种。这也是宁波草编工艺者智慧的体现。
3 传统工艺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宁波传统草编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正是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下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宁波草编这一传统工艺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实践途径。
3.1 开展宁波草编文化研究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很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依靠学校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力量,积极申请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开展草编文化研究,出版《宁波草编文化研究》专著;开展席居文化研究,撰写并发表《中国古代席居文化探析》等论文;为了让学生们知草编、识草编、学草编,拉近学生与草编文化的距离,学习和传承宁波草编文化,挖掘、采访、收集宁波草编行业发展中的趣闻轶事,提炼、编写《宁波草编故事》。
3.2 开展草编“非遗进校园”传承活动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当代人的,更是属于子孙后代,属于未来的。保护和传承“非遗”,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觉,一种历史责任。宁波全面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展示馆保护――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三联建”;“生产性保护―― 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联动”;“生态区保护―― 推进整体性、活态性、可持续性三性统一”。[4]
宁波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这是活体传承的创举,是德智体美劳结合的经典范例和实践活动。宁波传统草编文化实践,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载体。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关键在于教育。让“非遗”走进校园,以展览、展示、展演、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弘扬,在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由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教材,并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非遗”的美丽,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感受传统技艺的精神魅力。
3.3 开展草编创意实践活动
结合地方草编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传承实践,组建“草编文化”社团。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开展活动,参观草编工艺博物馆,了解家乡草编历史;走进现代化草帽加工厂,了解现代草编加工情况;了解家乡草编材料和草编作品种类,感受草编作品的精美与环保;学生还跟着老师、非遗传承人一起学习简单的草编,并把草编的基本方法运用在现代生活中,开展创造性的编织。通过活动,学生们走近了宁波草编文化,学习和传承宁波的草编文化,还创编出了一件件精美的草编作品。
3.4 建立草编校企合作工作室
为传承草编文化,发扬草编精神,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草编工作室,使之成为校企合作培育帽饰设计人才,并向青年学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工作室对内开展民间艺人进校园活动,对外积极参加各类展览与比赛。2018年10月参加在山东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既扩大了宁波乃至浙东草编的影响力,又传播了草编技艺文化。2016年3月积极选送草编创意作品,参加“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其中“都市蕨草”草帽系列,以天然纸草和质拙牛皮为材料,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传统工艺,表达了简朴而又典雅清新的内涵,于古朴中透出时尚气息,获得一致好评。
3.5 打造草编文化特色课程
高职院校在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化和校本课程实施的特色化、个性化的目标追寻中,建立起基于学校自身实际的“宁波草编”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血缘关系上弘扬家乡草编文化,同时渗透时代创新气息与全球环保意识,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宁波草编”课程以宁波传统的草编工艺作纽带,在研究探讨家乡编织艺术的演变与时代接轨的欣赏中,渗透当代变废为宝的DIY创意元素,传承与发扬相结合,绿色环保与现代创新相结合,引领学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课程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6 开展草编技艺“课程思政”
“草编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宁波草编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教育资源,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值得并应该传承与弘扬。通过草编文化特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尝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草编技艺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相结合,充分运用宁波草编行业体现的工匠精神等题材与内容,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
精心编写《宁波草编》校本教材。根据学校文化研究院挖掘、采访、收集到的有关宁波草编文化故事,编写《宁波草编》校本教材,传承、弘扬宁波草编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益求精的技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顺势而为的智慧。建设《宁波草编》课程的师资队伍,特聘草编“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3.7 舉办“宁波草编文化”和系列创意作品展示活动
创意作品展示过程,也是学生风范展示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价值的体现。学校通过展览馆、创意一条街、时尚文化周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宁波草编文化”和系列创意作品的机会与平台。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与政府、社会团体联合举办“宁波草编创意作品”时尚秀活动。
参考文献
[1]政协浙江省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鄞县文史资料(第3辑)[M].政协浙江省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9:158.
[2]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甬上风物€纺ㄊ蟹俏镏饰幕挪镆暗鞑閫粉粗萸鴢饭帕终騕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82.
[3]余姚市妇女联合会.余姚市妇女运动史(1927-1993)[M].1994:86.
[4]宁波全面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N].中国文化报,2011-12-20.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Culture and Moral Education
YU Zeng-zhen1 FENG Ying-zhi2
(1.Publicity Department,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 315211,China;
2.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315211,China)
Abstract: Taking Ningbo’s staw knitting craftworkship cultur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workship culture spirit and moral education.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raditional straw knitting culture can be summarized as three points.The first is that excellence-seeking craftworkship is the foundation of establishing the business. The second is that the firm will is the inexaustible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w industry.The third is that the wisdom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is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Straw knitting spirit” is the embodiment of Ningbo’s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Ningbo’s straw knitting culture is an excellent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the effective carrier of moral education,which is worth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traditional craftsman culture;humanistic spirit;inheritance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