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宇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对于指导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仍然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感悟和思考,在课堂上分享、交流、讨论,碰撞思想的火花,再次引发更深层次的体验、感悟,进而诉诸文字,也就成了文章。 这个亲历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乐写爱写,形成持久的习惯。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乐于与他人分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如何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写作的过程,体验写作的感受,激发写作的情感呢?
1.立足生活,让学生迸发写作的灵感
“功夫在诗外。”只要放假,教师就会多多鼓励学生走出家门,邀上三五好友,去大自然放飞心灵,感悟世间的美好,带上相机,把片刻的美好化为永恒。情感是写作的灵魂,有了快乐的灵魂,又怎么会担心学生写不出好的文章呢?
2.思考生活,让学生拓宽写作视野
语文学习必须强调积累。从初一开始,我会让学生写日记、记周记。当学生们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对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也有了主观理解后,我会让学生每天听广播、看新闻,在课前演讲中简单地对新闻进行评价。久而久之,思考已经成了习惯。我还在班里设立图书角,利用课前演讲,由同学互相推荐好书,并说明推荐的理由。素材需要积累,写作视野需要拓宽,“生活教育”是生活的、多维的、立体的。
3.观察生活,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陶行知说:“生活和教育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无论是作文指导还是作文评讲,教师都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体验写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例如,在一次以《乡情》为题的写作导引课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写作文,而是做了以下设计:
师:我们对家乡的情感该怎么表达呢?回忆曾经所学过的文章,汪曾祺的《昆明的雨》,题目是《昆明的雨》,文中却未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文章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怀念昆明的雨,正是以这些景物作为载体的。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们来写乡情,哪些事物最能寄托你的这种情感呢?
生1:家乡的砖墙。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家围墙的砖缝里,有时寄居着野蜜蜂,于是我们经常掏,然后用火柴盒、玻璃瓶装起来。
生2:家乡的桑葚,红红的,挂满枝头。摘一把塞嘴里,一嚼,甜到心里去了。
生3:家乡的芦苇丛,常常有鸭蛋捡。
……
师:同学们文思泉涌,原來乡情就藏在朴实无华的生活当中。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校语文组群策群力,先后组织了寓教于乐的“暑期德育之旅”、跟着课本去旅游的“小记者采风之旅”、“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等活动,学校文学社的孩子们每年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作品、竞赛获奖数百人次。学校荣获国家、省市等多项荣誉,连年获得“书香校园”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