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乔晋慧
新课程改革提倡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社会以及意义的提炼,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文字的魅力,陶冶情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师在教授《秋天的怀念》时,可以先展示一张轮椅的图片,触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看到这轮椅,大家会想到什么?接着,通过文章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到史铁生这一文坛巨星在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以及所做的贡献,引发学生思考:文章中,作者流露出了哪些情感?從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感悟生命的真谛。
一堂语文课程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还有着对道德思想的批判。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情感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找准情感切入点,开展更多的积极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受到课文中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例如教师在教授《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配上优美的音乐:画面上是五彩斑斓的阳光,青翠葱绿的树木,悦耳鸣叫的鸟儿。接着,突然播放一张无声的黑色的图片。为海伦·凯勒的“人物出场”做情感性的铺垫,激发学生对主人公的情感共鸣。告知学生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但是他们出类拔萃,有伟大的成就,是人类的奇迹。由此通过文章的阅读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亲近学生,才能成为学生成长、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和引导者。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通过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来打动学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只有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使语文教学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学生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