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雁平
摘要:常规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存在“趋同性”教学问题,即小学数学教师会用统一的教学节奏与教学方式去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布置数学作业任务,忽视了生生差异,出现了“千人一面”的教学问题,并不利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新课改下,人们看重的是学生主体需求,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所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完善分层教学,促使小学生实现个性发展。本文将从优化学生分层、设计分层作业、完善分层指导三个角度來分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分层教学辅导活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分层指导、策略探究
客观来讲,农村地区的小学学校的整体水平并不能与城镇地区的小学学校相提并论,但是我国教育部近些年来所提出的公平教育、均衡教育等先进理念都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农村小学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为此增加了政策、资金、技术、师资等多种教学资源的支持力度,使得农村小学教师也接受了新思想、新理念。其中,鼓励学生实现个性成长,让“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切实改变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所存在的“一刀切”教学思想,使其真正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而教师要做的便是全面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以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与差异性的教学计划促使小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则要积极组织分层教学改革,全力保障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地位。
一、优化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组织分层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教师会根据各层学生的数学素养去设计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与作业练习等等,而学生分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会因此而影响着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观察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数学学习效果,以便呈现出合理的学生分层结论。
在确定具体的学生分层结果时,笔者会客观分析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效与学习态度,以便做出科学判断。首先,笔者会根据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其次,笔者会认真观察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客观分析小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数学学习态度,由此确定了最终的分层结果。第一层学生是能够在数学考试中取得良好、优秀成绩,而且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能够自主完成多数数学学习任务,且对数学学习抱有积极、愉悦学习心理的学生。第二层学生是指能够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中等成绩,学习态度认真、端正,但是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第三层学生是指数学考试成绩、学习能力普遍低于平均水平,而且并不喜欢数学学习的学生。
二、设计分层作业
作业练习是小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基本学习任务,但是常规的小学数学作业练习使用的是“题海战术”,重量不重质,要求所有的小学生完成统一的作业练习任务,使得小学生承受了繁重的学业压力。对此,分层教学法则比较看重数学作业的针对性,认为只有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缺陷来设计专项练习才能更好地优化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则要根据各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去设计分层作业,以便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就如在“加减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客观分析了本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并由此设计了层次化数学作业。首先,第三层学生面对的是低难度水平的数学作业,主要是利用三位数的加减法算法进行笔算的练习题。其次,第二层学生面对的是中难度水平的数学作业,包括三位数的加减估算、验算,以及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三层学生面对的是高难度水平的数学作业,以应用题为主,需要学生积极利用三位数加减法计算与小括号知识去解题。
三、完善分层指导
新课改提出了转变师生关系,突出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建议,同时也指出教师应该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来帮助小学生摸索出学好数学的客观规律,便于小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既然小学生的素质水平并不一致,那么他们所能接受的教师辅导也就存在差异。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完善分层指导,以便让全体学生都能实现有效学习。
就如在“混合运算”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客观分析了本班三层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并据此确定了层次化教学辅导计划。面对第三层学生,笔者会细致演示两级运算的计算思路,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客观规律,再以简单的混合运算计算练习来帮助学生识记本课知识。面对第二层学生,笔者会重点辅导他们分析混合运算的算法与顺序,使其自主总结混合两级运算的两步、三步计算方法。面对第一层学生,笔者会重点辅导他们积极利用混合运算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使其自主总结特殊运算的运算规律。
总而言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凸显出数学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便于小学生真正实现健康成长。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完善分层教学改革,以动态的分层指导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玉梅,张兵.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分层作业的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8(03):62-64.
[2]张志雄.三级分层教学与动态评价——谈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