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019-09-10 23:17贾黑勋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1期
关键词:讨论质疑感悟

贾黑勋

摘 要:感悟不同于理解,它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感悟。充分利用感官促进感悟。在反诵读中引导感悟。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感悟。

关键词:感悟;体验;反复;质疑;讨论;理解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學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呢?下面来谈谈对悟的粗浅看法。

一、充分利用感官促进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感官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作品的内涵。这种方法在诗歌教学中的效果尤其明显,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练,意在言外,能带给阅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在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我让学生通过绘画引导比较“横看”和“侧看”的不同(“岭”连绵起伏;“峰”陡峭挺拔),让学生找出作者看庐山的不同角度有哪些,使学生明白,由于看的角度不同,即使是同一景物,也会呈现不同的姿态,然后让学生回忆《画杨桃》一课,使学生明白诗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二、教师引领朗读感悟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沉入”书本,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然后再“跳出”书本,将感受表征为语言才能实现。

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有表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之所爱,恨之所恨,入境又入情,以求“语语悟其神”。如《猫》中“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可引导学生重读“几”“非……不可”,读出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表现猫的尽职尽责,读出作者的爱猫之清。

三、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

研读活动的运作关键在于确定研读专题。例如:《火烧云》这一课时,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最能突出火烧云美读一读,有一个学生找到了一句写颜色美的句子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象是天空着了火。”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来品味这句话的内涵,我是这样引研的:师:“同学们,把‘烧’换成‘红’,读一读这句话,你发现什么?”生读了几遍,马上举手说:“‘红’字只有颜色,没有亮光”“‘烧’字让人觉得火烧云鲜艳无比,光亮耀眼。”又如在教学《猫》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反映作者喜爱喜爱猫的关键句子来研读,学生找到以下句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1、“在你习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每花”本来是黑乎乎的脏脚印,作者把它说成是小梅花,可见有多喜欢猫。2、“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我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听猫的叫声,有的学生认为猫的叫声根本不好听,可作者连用了四个词语“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简直把它写成了歌唱家,爱猫之情溢言表。

有了研读专题,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入研读境界。

四、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阅读课上一定要大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勇于发表独立见解,说出自己对课文的感觉。千万不能把学生的一些天真率直的问题当作是不可理喻或毫无价值的,因为往往正是在这些问题里面,体现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如我在教《火烧云》这一课时,在研读完全文后,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一个学生说,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为什么课文的结尾说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又说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了?”刚引导完学生感悟完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重点段落,课文的最后的段落我打算略讲,真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正是他读完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一感受,也许课文的开头和中间是直接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而结尾换了一个角度来写,写的较为隐晦,因而使学生感到困惑的缘故吧。于是紧扣疑点,鼓励学生联系上文反复读句,结果他们终于明白到“火烧云又像这个又像那个”是因为火烧云变化极多,而“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和“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是因为火烧云变化极快的缘故。而这些正是火烧云的特点。通过质疑学生的感悟更深。所以我们应多表扬那些敢于质疑的同学,并且告诉大家,不管对课文有什么想法,都应该积极地在课堂上提出来。

五、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感悟

想象,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的有效方法。想象就是学生利用原由知识、表象或经验,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事物、意境展开再造想象,从而使人物、事物形象更鲜明、意境更丰富。描写生动、意象丰富的课文可以在想象中体验。如童话《巨人的花园》冷酷无情的巨人大声的训斥孩子,小男在文中是个奇异的人,他用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小男孩专注的眼神,仿佛在跟巨人说着什么,孩子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了巨人怎样的震撼?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课文略去不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我让学生想象小男孩想说些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的说起来。甲生说:巨人你太自私了!生乙说:没有孩子,你的花园永远只有寒冷的冬天。生丙说:巨人,你能让我们这些孩子在你的花园里玩吗?生丁说:巨人,和孩子交朋友,你将永远快乐!学生的想象,不但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还透析了童话所包含的哲理。我们完全不必对孩子们天真的想法作过于苛刻的要求,而应该看到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投入的主观感受、展开丰富联想的良好阅读品质。应该看到,某些时候他们对所阅读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主感悟的习惯。这种习惯最终必将使他们终生受益——不管他们以后所学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管他们以后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式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品味和领悟,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娜.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学周刊,2012(23):119-119.

猜你喜欢
讨论质疑感悟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