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学习是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平台。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凸显出来的缺陷和不足,随后探讨了素质教育理念下引导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长效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引言:
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作用发挥得不错,小学生经过小学语文教育普遍能够拥有较强的语言技能。但是当前语文教学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欠缺。为了响应国家关于新课程的改革,小學语文教师应该行动起来,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备课,积极改变对于学生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把学生阅读充分重视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深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不够重视
当前阶段,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认知还停留在学生是“看闲书”的状态,对其给学生带来的教育意义还不够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或者很少进行阅读教学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跟随老师的思想,机械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学习,对于文章内容没有深入咀嚼和体会,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基调。
(二)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时在长期的作品的阅读积累中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文章的文学性过高,意义比较深刻,小学学生想要读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阅读没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学习只要把教材研读透彻,掌握简单的写作能力,能够在试卷上取得好成绩就可以,从思想上没有将语文阅读重视起来。在教师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看到文章,不知道怎么去读,对于作者的写作思路、篇章主旨和文字魅力提不起兴趣,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应付任务,阅读过程中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阅读之后没有收获。
(三)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阶段,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阅读训练和文学积累环节,教学方法缺乏多元化。教师一般会为学生下达阅读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开展有趣的活动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课堂缺乏魅力和良好的阅读氛围,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不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收不到好的成效。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引导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长效策略
(一)确定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继而实现学生道德水平、情商发展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应当获得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制定教学规划时,要合理调整阅读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的比例,将阅读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阅读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
(二)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进行兴趣教学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文学欣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奠基阶段,根据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小学教学应当确定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通过言语鼓励和行为引导等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于阅读的高度关注,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积累,提高阅读能力。这种兴趣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内心诉求,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的差异,设置阶梯式的阅读目标。例如,在《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文学原著《城南旧事》,作品中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时应当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关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对于课堂阅读的关注。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在阅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进行完文章阅读后,互相交流阅读技巧和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例如,在《曹文轩作品集》的课堂阅读鉴赏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时可以创新方式。首先,教师在教学之初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技巧,然后让同学们安静阅读书中自己感兴趣的几篇文章。随后的小组交流环节,让同学们讨论10分钟,与小组成员分享阅读感悟,最后自愿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发言,谈一谈对于作者曹文轩的认识和自己阅读文章的心理感受。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学生在阅读技巧上的不足,便于课堂结束的补充和总结,从而提升教学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是新课标教学的重要战略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展,从而保证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