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雪 詹理正 钟萧萧
摘 要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闲暇体育的锻炼,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要承担者,其参与闲暇体育活动,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已备受关注,而大学生选择怎样的闲暇方式,正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话题,开发大学生闲暇体育的新内容、新形势。不断提高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质量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大学生 闲暇体育 锻炼 现状
引言
闲暇体育是指人们闲暇时间进行锻炼的一种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高校是人生进行系统体育学习锻炼的最后阶段,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后期,兴趣和爱好比较集中也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最佳时期。
一、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除了有0.68%的学生身体状况不允许进行体育锻炼以外,有26.1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时间,27.06%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学业繁重所致,这两项因素都不应该成为主要因素,不能作为限制个人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力量。另外,有23.37%的学生认为我校场地设施不完善,11.33%的学生认为自己找不到合适的项目,这两项成为影响我校大学生进行闲暇体育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我校的体育设施还无法达到学生的理想状态,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锻炼项目则与体育公开课的开展有关,学生更迫切需要老师的指导,了解体育相关内容,学习更多的体育活动方式。
二、体育心理情感因素
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和每周闲暇体育锻炼的次数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高0.95并且体育态度各因素中与体育活动次数相关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与意向因素。体育情感到体育参与行为有着直接影响,此外,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情感体验对其体验参与行为也具有重要影响;以前运动中受过伤,看见同学在运动中受过伤,以及被同学评价为‘动作难看’,不会玩 等,对学生的闲暇体育具有阻碍作用。还有部分学生,很喜欢体育运动,并有详细的锻炼计划,但由于缺乏毅力,计划执行情况却很差,特别是年级越高,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热情就会明显下降,甚至基本不参加锻炼了。
(一)个体因素
一般认为,出于健美的体魄,饱满精神状态的渴望和追求,身体素质差的人会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但是,调查中却发现,部分先天身体素质较差或患疾病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以及科学健康指导,早尝试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过程中,因其体育锻炼情感体验是消极痛苦的,并且身体状况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导致了这部分学生放弃了体育锻炼,先前消极的体育参与情感体验固然是他们不参加闲暇体育的主要原因,但是其背后更深层的次的原因是学校太注重整体效应,忽视看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真正掌握适应自己的科学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诊断,进而设计自我锻炼计划并付诸实践。自己的科学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诊断,进而设计自我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在校闲暇体育锻炼处于一种高度的自发状态,学校的组织和指导很少,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二)体育技能因素
许多学生表示“不会锻炼”是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深入交谈发现,所谓的“不会”指的是在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中他们的运动技能水平远远低于普通学生的平均水平(或许是自己所处小群体内学生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学校开展得较好的项目。正是在这普通项目上运动水平低;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不会锻炼”,丧失了参加锻炼的重要内驱力-表现自我。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竞技化倾向严重,过分强调运动技术的教学的掌握,衡量和评价体育教学的标准是学生的运动技术熟练掌握的程度和运动成绩,在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没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身的理念以及掌握良好的锻炼方法和生活方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增強体质,增进健康、享受运动后愉快的感觉以及促进人际交往、完成体育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2.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频率严重不足(女生更为突出),体育锻炼参与率随年级增高逐年下降。
3.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及运动强度整体差异非常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较长时间、较大强度的体育锻炼;工科与文科学生虽有差异,但整体运动强度差异不大。
4.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项目与形式总体上差异不具显著性(男女学生之间、工科文科学生之间)。学生自主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与学校运动场地、设施条件密切关联,开课较多、普及率较高、场地设施较充足或受场地器材约束小的运动项目,锻炼的人数就较多;学生自主体育锻炼形式主要包括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参加协会或社团活动、独自锻炼等三种。
5.体育课教学具有有序性,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及良好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对大学生体育兴趣、能力、习惯培养,和课余投身自主体育锻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建议
1.合理、科学地进行体育课程设置。大学体育不仅应加强课内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还要关注课外体育。通过减少课内、增加课外学时,结合体育选修课等措施,将体育课程教学和课余体育均列入大学体育这一大课程体系,实现大学体育全程教育。
2.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理论课和举办体育专题讨论、学术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兴趣和锻炼意识。通过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具备从事自我体育锻炼的综合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拓展大学生从事课外自主体育锻炼项目和形式。体育社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体育活动形式,通过体育社团开展内容新颖、有趣的项目,组织各类体育竞赛吸引学生,激发其锻炼和参与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加强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开发和完善学校体育资源。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完善学校现有体育设施条件,既要保障体育课程教学需要,还要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较为充足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25(1):89-91.
[2]苏本磊.提升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发展战略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作者简介:
程晓雪 (1996-) , 女,汉,山东省菏泽市,本科,研究方向:体育学,体育教育.
詹理正(1998-), 男,汉,山东省菏泽市,本科,研究方向:体育学,体育教育.
钟萧萧(1999-),女,汉,四川省金堂县,本科,研究方向:体育学,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