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习俗初探

2019-09-10 07:22:44梁朗胡洪志
科海故事博览·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土家族

梁朗 胡洪志

摘  要  土家族哭嫁习俗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哭嫁不再用于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控诉,更多体现着丰富的当代价值。本文旨在梳理土家族哭嫁习俗的历史变迁基础之上,分析土家族哭嫁习俗的主要仪式及特征,并从德育、传承、艺术这三个方面探究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  土家族  哭嫁习俗  当代价值

前言

土家族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川、黔、湘、鄂四省的接壤地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境遇,土家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就土家族婚俗文化中极具民族特色的哭嫁习俗进行探究。

一、土家族哭嫁习俗的产生与发展

“哭嫁”作为土家族婚嫁习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其主要是指在新娘出嫁之际,履行的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哭唱仪式活动。当前学术界关于土家族“哭嫁”起源的研究主要以改土归流(清雍正年间-1735年)前后作为时间分界线。改土归流前,土家女性哭嫁主要源于对不平等和“半自由化”原始性婚姻的不满以及对男性地位的羡慕;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女性哭嫁主要是表达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控诉。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相应发生改变,“哭嫁”更多蕴含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亲人关怀之情的感恩以及兄弟姊妹手足之谊的怜惜等丰富的思想情感。

二、土家族哭嫁习俗的主要仪式

土家族出嫁的姑娘,在男方请媒人将吉日良辰送到女方家并获父母同意开始筹办婚礼后,便开始“哭嫁”。最初,先是同辈姊妹陪出嫁姑娘哭,可能十天半月哭一次或者一月哭一次。等到婚期将至,哭的次数逐渐增多,正式出嫁前一个月或者半个月每个晚上都要哭到半夜。婚期前两天,男方到女方家“圆礼”,此时出嫁姑娘开始“哭圆礼”。圆礼后第二天,男方来娶亲之前,女方家人开始为出嫁姑娘梳头、装新,这时一系列的哭嫁也先后开始,主要包括“哭上头”、“哭戴花”、“哭装新”、“哭父母”、“哭姑妈”、“哭伯婶”、“哭姨娘”、“哭舅娘”、“哭哥嫂”、“哭姊妹”等内容。通常出嫁头一个晚上则要哭一个通宵,等到发亲时还要“哭辞祖先”、“哭上轿”,到此哭嫁仪式才告结束 ,出嫁这一流程才算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系列丰富的哭词逐渐形成土家族独特的“哭嫁歌”,一段时间内在土家族地区被广为传唱。

三、土家族哭嫁习俗的主要特征

作为出嫁女子复杂情感独特表达方式的“哭嫁”是土家族极具民族特色的婚俗文化之一。虽然不排除其他民族也存在女子出嫁时会因不舍家人和感恩父母而流泪,但相比较而言,土家族哭嫁习俗承载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具有别具一格的特点。

(一)以“哭”道恩

女大当嫁,按理来说出嫁本应该算是一件大喜事,但是土家族人却把它作为公开表达各种复杂情感的方式。以一种独特的“哭的形式”将内心想说的话和过往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唱出来,道出对双亲养育之恩的感激、对感情深厚的兄弟姊妹的离别不舍、對四亲六戚真心关怀的感谢等复杂思想情感。

(二)以“哭”示喜

土家族的生活哲理认为哭是一种“喜哭”而不是“悲哭”,不“哭”则不会“发”,哭才能使出嫁的新娘日后人丁兴旺,家业发达。即使是婚庆的大喜日子,土家族人却辩证地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故出嫁当日,歌声缭绕,甚是热闹有趣。所以,当土家族姑娘出嫁时,通常不直接大势庆祝,而是以一种感人的哭的形式来表达一种别具一格的祝福和赞颂。

(三)以“哭”量德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哭嫁早已不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与控诉,但其确成为土家族人衡量一个出嫁姑娘贤德与智慧的标准。土家人的审美心理历来具有一种逆向思维的特点,他们认为出嫁女子哭的越悲越好、越会哭越能渲染喜庆氛围、越会哭越具有才德和智慧。因此,对一个土家姑娘来说,哭得越认真、越悲苦就越为自己争光、为家庭争光、为父母亲争光。当婚礼结束,哭嫁新娘的才德与孝行就成了邻里乡亲谈论的话题,这种谈论直接关系其身价和名声,而且表现出色的女子的父母亲也享受着由女儿哭嫁而带来的荣耀。

四、土家族哭嫁习俗的当代价值

婚姻习俗作为婚姻制度或婚姻形态的表现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当一种不合时宜的婚姻形态或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变化而消失后,相应的婚姻习俗却依然被传承和保留,土家族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土家族逐渐摈弃落后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主流婚姻制度,相应的哭嫁习俗也流传至今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德育价值

从哭嫁内容上来看,土家族哭嫁习俗是哭嫁姑娘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恩亲人关怀之情、念惜兄弟姊妹手足之谊的重要形式,既是对出嫁姑娘的婚前道德教育,也是对其他未婚土家男女的婚前孝德洗礼。从哭诉对象的次序来看,土家族哭嫁蕴含着长幼有序、长者为尊的家庭伦理思想,即哭诉对象首先从父母长辈开始,再按照辈分依次类推,如“哭父母”、“哭伯婶”、“哭舅娘”、“哭姨娘”、“哭姑妈”、“哭哥嫂”、“哭姊妹”等。从哭嫁歌的表现方式来看,哭嫁歌的表现方式主要以哭、怨为主,这实际上是立身行道,显扬名声于后世,带给父母光荣,蕴含了“孝之终”的孝亲思想。从哭嫁习俗的发展历程来看,土家族哭嫁婚俗是土家子民长期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的生动写照,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智慧,是一部难得的思想道德教育蓝本。土家族哭嫁习俗蕴含的诸多优良伦理道德是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思想道德教育天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

(二)传承价值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婚嫁习俗,是文化与文明的一面镜子,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等内容。作为土家族婚俗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哭嫁习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以“口传心授”这一重要的传承方式,不仅体现着土家族的婚俗发展史,而且记录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史,并蕴含着多重丰富的优良伦理道德,为深入研究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婚姻习俗嬗变、女性情感心理、宗教信仰以及探究土家族与其他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承载途径。

(三)艺术价值

土家姑娘“哭嫁”不仅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婚俗仪式特色和民族历史文化,而且系列丰富的哭词逐渐凝练成曲目各异的“哭嫁歌”,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式咏叹调”。从形式上来看,“哭”并不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的“哭”,而是包含实质内容与情感的“哭”,其即要哭得好听、感人又要能够发自肺腑、触景生情。此外,土家姑娘“哭嫁”不只是哭,而是边哭边诉、有哭有唱,整个过程单哭唱、合哭唱、轮哭唱等形式交替出现,体裁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声腔上来看,哭嫁者大都使用真嗓哭唱,哭腔是土家姑娘“哭嫁”的典型腔调,以悲切的哭声代替欢快的歌声,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从哭词内容来看,土家姑娘会根据哭诉对象、场合和时间等的不同,随机变更不同种类的唱词或自行即兴创作,并将自己的复杂情绪融入哭嫁过程,尤如一部长篇叙事诗,兼具完整性和灵活性,翔实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式高度和谐统一,蕴含别具一格的艺术美感。

结语

土家族哭嫁习俗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是土家族世代子民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的重要体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家族人生存智慧和道德伦理的世代传递,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文化传承、艺术魅力等当代价值。但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家族哭嫁习俗面临着传承的危机。故对土家族哭嫁习俗加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为保护这一土家族民俗文化瑰宝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70-267.

[2]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92-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土家族哭嫁歌中孝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9SZJDS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朗(1991—),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胡洪志(1987—),男,四川人,高职院校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土家族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人民长江(2019年10期)2019-11-15 03:11:38
土家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01:15:50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57:47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27:33
56个民族56枝花土家族
启蒙(3-7岁)(2016年7期)2016-11-07 10:00:33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