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波
摘 要: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的课程之一,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界新的教学理念所提倡的重点培养目标。学习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合完成的,仅仅重视教师的作用显然不够。我们的教学也要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身想象和创造力的空间。教师要更多地让位于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行为真正的主人。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新的内容。自主学习就是能够体现这种教育思想的方法。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不断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
伴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社会各个领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界也不例外,近些年来,数学教育也出现了改革的趋势,呼吁小学数学教育拓展思路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势在必行。由于小学时期的数学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学生初步接触文化知识的阶段,又为将来的学习生涯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作了铺垫,因此务必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一、教材与实际巧妙融合,巩固学生学习
数学知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制造、生产、运输等各个部门的具体措施的落实和执行上。然而在现行的教材上却很难见到与此相联系的教学思想的集中反映。书本上尽管也罗列了生活中的若干数学现象,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论述和引用仍然显得不够生动,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由于以上问题导致了学生感到数学学习与自身实际相去甚远,会在内心里对数学产生排斥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育工作者教学的难度。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学习数学用学生独立自主的模式来开展。它摒弃了过去的单纯依托教材进行灌输的填鸭式的教育,使学习活动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自己对数学不同角度的解读和分析上来。要达到上述效果,必需依靠教师教学采用一定的技巧,使因循守旧的课堂教学理念作出相应的改进才能够实现。如果能使学生的思维走出课堂,把数学在教材上的内容融入实践中去体会,毫无疑问会是一个极为妥当的渠道。教师在这当中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方向,在尽量不去干扰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通过有选择性的把教材和实际加以融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的学习为例,就可以发挥出上述教学思想的优势,把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所见所闻和教材进行组合整理,学生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自主学习的途径。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不久,对10以内的数比较容易接受,理解得也相对深入。从11—20的数,首先是从数量上增加了不少。其次,就其运用的概率而言,在他们的世界里,能够感受到的从11到20的实际使用是相当少见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数在生活中的意义,教师可以把学生放到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来学习。一个班级大概有五六十个学生,一般都会分为三个或者四个大的组,每个组大约有10—20名学生。教师对学生们发问:为什么每一组的学生都是10—20的范围内呢?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也有相似的情景。同学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集合队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体遵循的原则是最少要分为四个队伍来训练,每一个队伍至少有十几个学生,恰好又在10—20的区间。这样做合理吗?学生们在思索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在什么数量和规模的管理中,把10—20的知识使用的会比较普遍。以上教学就是本着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悟的原则来进行的,学习效率也比单一的教师讲课要好得多。
二、讲解和联想相互补充,引导学生自学
教师的教育只是辅助手段,学生的学习才是终极目的。学生学习成效的优劣不能只看考试分数和机械记忆课本知识点。卓有成效的教学从来都不是硬性的给学生加派任务,而是看重学生在分析、揣摩、感知中的不断自我纠错能力和反复领会教材思想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任意一类学科的关键在于学生要对教师的讲解结合自己的思维加工,由教材上浓缩的一个“点”伸展到具体和复杂的多个“面”。数学课本中的许多东西通过教师的讲解,衍生出层出不穷的联想,也是学生自学可以供参考的来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这样的章节《有余数的除法》。从小学生的角度而言,它打破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常识中的运算都以整数的形式来出现的规律,特别是余数概念的引入可谓是让学生颇费脑筋。学生也许能快速做出一道题,但是究竟以怎样的思路来看待这种运算的实际价值,让自己的学习思维进一步深化,必须要教师在授课当中借题发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教师讲课时提供一个虚拟的情景,让全班学生每两个人互相展开竞争。如果用总人数除以2,似乎所有人都会找到相应的对象。总人数有可能是奇数也有可能是偶数,那么怎么分呢?让学生动动脑筋,自己去想一想。用除法运算,会发现有一半的概率会出现一个余数1,就是说有一个学生会被排除在外。学生们疑惑不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意外”呢?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假如分成3个人、4个人一组呢?在总量固定的情况下,是不是除法都会有余数出现呢?教师只是点出一种现象,学生却有无限的想象,学习活动也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有余数除法的作用。
三、结束语
数学学科的涵盖范围很广,具有极为丰富的话题和素材,为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小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很强,同时他们也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和途径来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经验,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把學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何玉平.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J].中小教学·小学版,2003(03):35.
[2]陈玉芳.我的“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0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