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旷课大学生的纪律教育作用

2019-09-10 20:46陆昕昕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6期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陆昕昕

摘要:通过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旷课6节及以上学生的旷课行为影响,探索纪律教育的新模式。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比传统纪律教育更有效减少旷课学生继续旷课的节数,可用于对旷课学生的纪律教育之中;不同带领者对旷课学生的影响效果没有差异;团辅形式的纪律教育被带领者和参与者认可;建议由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带领者,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实现“助生自助”,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效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旷课行为;纪律教育

遵守纪律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当学生因自控能力不足、学习动机不强、纪律意识低下等原因造成旷课时,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纪律教育有助于防止学生旷课行为的继续发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纪律教育的形式不应只局限于说教,而是要以促进人格完善和心智成熟为目标,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

团体心理辅导(下文简称“团辅”)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具有教育、发展、预防与治疗四大功能。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所有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均要为大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服务。

本研究尝试自主设计团辅方案,将团辅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纳入对旷课学生的纪律教育环节之中,旨在创新纪律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1.研究内容

将自主设计的团辅方案应用在有旷课行为的学生之中。通过比较参与者团辅导前后的旷课节数和旷课减少率,检验自编团辅方案的纪律教育效果;同时分析不同身份的团辅带领者(包括心理咨询师、辅导员、朋辈心理咨询员)对参与者旷课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检验团辅效果是否受带领者的身份和专业背景影响。对团辅带领者和参与者进行访谈,为团辅方案的改进提供方向。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 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广东某高职院校旷课学生较多的三个学院为例,将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下文简称“上学期”)旷课6节及以上的学生分为实验组(50人)和对照_同期组(45人);再将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旷课6节及以上的学生作为“对照_去年组”(154人)。

2.1.2 团辅带领者:心理咨询师2名、无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二级学院辅导员2名、有团辅知识背景的朋辈心理咨询员(学生干部)2两名。

2.2研究工具

结合研究目标,制定结构式团体辅导方案,包括“你我有缘”、“认识自我”、“未来构想”、“活在当下”和“有缘再见”五个主题。每个主题开展60分钟,具体开展时间由团辅带领者及其成员视实际情况自行商定,一般1-2周一次。

2.3研究程序

第一步:查阅文献,结合实验坏境实际,设计团辅方案;第二步:确定研究对象;第三步:根据学生来自的学院,先以系统抽样法将实验组分成6小组(8-9人一组),再调整每组学生,使每组学生在上学期的旷课率、团辅开始前的旷课节数、旷课减少率无明显差异(p>0.05);第四步:每小组随机分配一名带领者。从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下文简称“本学期”)第6周开始,由带领者依据团辅方案自行组织小组成员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第五步:团辅结束后,组织实验组对其团辅带领者进行匿名评价;第六步:对全部团体带领者和部分参与者进行访谈;第七步:结合访谈内容和数据分析,评估自编团辅方案的应用效果,形成研究结论。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对旷课人数的影响

查阅本学期学生旷课记录,实验组有旷课记录的人数占64%,其中,团辅前后皆有旷课的占48%,有10%在团辅前有旷课在团辅后再无旷课,有6%在团辅前无旷课,但在团辅后有旷课。对照_同期组旷课人数占该组比例66.67%。对照_去年组有65%的学生在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有继续旷课的行为。

3.2 对旷课节数的影响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在本学期参加团辅前后的旷课数量无明显差异,差异均值为1.18±5.39(M±SD),SE=0.76,t=1.55,df=49,p<0.05。

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团辅开始后直至本学期结束,实验组和对照_同期组的旷课节数存在明显差异,t=4.50,df=93,p<0.001。實验组旷课节数为1.70±2.31(M±SD),SE=0.33;对照_同期组旷课节数为4.71±4.06(M±SD),SE=0.61。

分别计算三组旷课减少率:实验组旷课减少率=(上学期旷课节数-团辅后旷课节数)/上学期旷课节数;对照_同期组旷课减少率=(上学期旷课节数-本学期第6周直期末的旷课节数)/上学期旷课节数;对照_去年组旷课减少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旷课节数-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旷课节数)/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旷课节数。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实验组与对照_同期组、对照_去年组的旷课减少率相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3 不同带领者的影响差异

对比实验组的6个小组旷课减少率,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带领者的身份,将六组重新分为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和朋辈心理咨询员,共三个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在旷课减少率上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

3.4 团辅带领者和参与者的感受

团辅结束后,研究者对全部团体带领者及随机系统抽样的18名(每组3名)实验组成员进行访谈,内容总结如下:

团体带领者的感受:(1)确定聚会时间是开展团辅的最大困难,尤其是在第一次。(2)参与团辅时,学生能充分投入其中,享受过程,但在表达自我、分享感受环节中,需要带领者多加引导。(3)在分享环节中,带领者能听到参与者表达出或多或少的反思和收获,并倍感欣慰。(4)2名辅导员身份的带领者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较低,并表示在分享环节时,对时间的把握和引导分享有困难,有忍不住想教育、说教的冲动。(5)2名朋辈心理咨询员比其他带领者感受到更大的召集聚会困难,且在第一次聚会中,受到了参与者的质疑和反抗,但在耐心解释后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表示在团辅结束时感觉彼此都成为了朋友,是很特别的体验。

团体参与者的感受:(1)均认为团辅活动有意义,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和特别的经历。(2)团辅对自己及其他成员的影响主要有:收获了友情、引起了对未来的思考(表示以前从来没认真思考过未来的事情),以及在活动进行时有放松、愉悦的感觉。(3)无论是在访谈的过程中还是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均提示参与者对带领者的评价较高。在后测的问卷中,对带领者的平均评分为4.68(5分满分),无组间差异(p>0.05)。(4)对老师身份的带领者(即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感觉到喜欢,认为平时没有接触到这么好的老师;对学生身份的带领者(即朋辈心理咨询员)表露出欣赏、感谢之情,认为“是值得交的朋友”。(5)对团辅的环节感觉满意,但表示每周参加一次的设置难以执行,大家有空的时间不一致,很难约到一起。

4.讨论

4.1 对旷课人数的影响

团辅实施的时间是本学期第6周。由于不少被试在本学期1-5周已有旷课记录,实验组在本学期的旷课人数不完全受团辅教育的影响。对比实验组学生在团辅前后的旷课人数,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团辅能有效减少学生旷课人次。对比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的旷课人数发现,一个学期旷课6节及以上的学生经团辅教育或传统纪律教育后,在下一学期出现旷课行为的超过60%。这说明目前的纪律教育对杜绝学生继续旷课的影响作用不大,应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4.2 对旷课节数的影响

将实验组在本学期进行团辅前后的旷课数量进行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团辅控制了实验组学生旷课节数,使实验组的平均旷课节数不再上升。

对比实验组与对照_同期组在本学期第6周直至期末的旷课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没有接受团辅学生的旷课节数约为接受团辅学生的三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团辅对旷课行为的减少有明显效果。

在计算旷课减少率时,对照_去年组采用的数据为2017-2018学年两个学期的数据;而实验组和对照_同期组采用的则是上学期和本学期第6-18周的数据。这是因为本学期的1-5周未开始对实验组进行团辅干预,其在1-5周的旷课行为不作为衡量团辅效果的指标。为减少误差,对照_同期组的旷课减少率的计算方式与实验组一致。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旷课减少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的旷课减少率,进一步表明团辅对减少旷课行为的效果明显。

4.3 不同团辅带领者的教育效果

结果提示,由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和朋辈心理咨询员带领的团辅效果一致。说明辅导员和朋辈心理咨询员都可以运用本研究中的自编团辅方案,对旷课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尽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教育效果上没有显示出优越性,但在教育理念上,由朋輩心理咨询员作为带领者的团辅过程更符合“以生为本”、“助生自助”的教育目的,更值得推荐。

4.4 团辅教育的优越性

将团辅运用到学生的纪律教育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团辅活动中,带领者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旷课的根本原因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比教师单方面说教,学生被动接受道理的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意义。同时,学生在团体中交流经验、互帮互助,获得了同辈教育的机会,体现了“助生自助”的教育理念。

按照学校管理工作规定,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及时对旷课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研究者以团辅的形式替代了实验组应该接受的常规纪律教育,而对照_同期组和对照_去年组的学生则没有进行干预。因此,对照_同期组和对照_去年组的学生被默认为接受了传统的纪律教育。实验组与两个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可看作是团辅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效果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组的教育效果也可能是团辅教育和部分传统教育效果的叠加。因为当老师和班干部发现学生旷课时,可能会习惯性地说几句,进行简单的谈话教育。这种即兴的、习惯性的、随意性的教育是研究者不可控的。

出于现实因素考虑,本研究无法进行双盲实验。当团辅带领者和参与者都意识到团辅的目的是“纪律教育”时,“减少旷课”必然是实验期待的行为结果。于是,期待效应便可能成为造成旷课减少的重要原因。所以,本次实验效果不能完全归功于团辅方案的设计。但在传统的纪律教育中,存在期待效应的可能性同样存在。因此,无论期待效应是否存在,都不能否认团辅比传统纪律教育在减少学生旷课节数方面存在优势。

综上,团辅对旷课学生的纪律教育效果优于传统的纪律教育。与本研究相似的研究有林静等人的实验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团辅能有效提高旷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其人格特征,从而防止违纪大学生再次旷课行为的发生。其结论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肯定了团辅对旷课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一样的是,在林静等人的研究结果中,团辅能有效降低旷课复发率,但本研究结果则无法证明团辅能减少旷课复发的人数。

4.5 对团辅带领者的思考

由团体带领者和小组成员的访谈结果可知,团体辅导的形式让师生乐于接受,其效果在主观感觉上得到认可。结合上文统计分析结果和团辅带领者、参与者的感受,研究者对应用于旷课学生的团辅进行了以下反思:

第一,团辅的带领者不局限于心理咨询师,也可由辅导员或朋辈心理咨询员担任,但更推荐由学生担任。由辅导员担任带领者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师生感情。但由于旷课学生众多,辅导员工作繁多,若将过多精力放在对旷课学生的团辅上,可能不符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而且,从研究数据和访谈结果来看,辅导员并非团辅带领者的最佳人选。若由朋辈心理咨询员或经培训的班级心理委员担任团辅带领者,可建立更多的团体,使更多旷课学生参与到团辅活动之中。另一方面,由学生担任部分纪律教育任务,符合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理念,加强了学生纪律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锻炼了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和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担任团辅带领者的最佳人员。

第二,为缓解团体建立初期遇到的阻碍和困难,由学生作为带领者的团体在第一次聚会时,应由老师(最好是分管纪律的辅导员)负责组建和解释。让参与者了解聚会的目的和意义,明白自己需要遵守的规则后,再由团辅带领者开始团辅活动。

第三,由于实验组普遍出现“聚会难”的情况,考虑在本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团辅方案,探索开放式团辅的教育效果。初步设想以开放式团体的形式向全体旷课学生开放,设立类似“修学分”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次数的团辅,以保证参与团辅的次数。

5.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减少旷课学生的继续旷课行为,可用于对旷课学生的纪律教育之中。建议由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带领者,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实现“助生自助”,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效率。在后续的研究中,可探索开放式团辅对旷课学生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部宣.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J].中国社会工作,2017(4):4-4.

[2] 林静,彭阳,邱小艳.心理辅导提高违纪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中国校医,2010,24(2):135-137.

基金项目: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旷课学生的教育效果”(SK18002)资助

(作者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团体心理辅导
如何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辅导
提高中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绘画疗法在高考考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参与 感悟 分享 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