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 感悟 分享 成长

2016-07-09 07:48王茂会
考试周刊 2016年52期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探索

王茂会

摘 要: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学科,集实践性、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于一身。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而思想品德课必须适应新要求、探索新新方法,以人为本,力求实效。在思品课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是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和分享,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而促进“知行合一”这一目标的实现及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团体心理辅导 实践探索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

目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很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材由原来的“教本”变成了“学本”,内容变得新颖且贴近生活,开放性增强,充分体现了学科综合性的性质。因此,传统“读一读、划一划、背一背”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我们坚持生本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其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引入新的动力元素,从而在课堂上唤醒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催生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动”,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的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生活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可以应用于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学习辅导及挫折辅导等。

团体动力学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群体气氛的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在一个民主气氛的团体中能提高工作效率,民主团体中的成员总是努力进行合作,并越来越要求提供和寻求合作,结构更稳定,成员的客观态度更多,积极性更高,表现为“我们需要”,而不是“我需要”,成员的感情和目的得到更大发展;而在专制型团体中成员缺乏信任感和创造力,相互充满敌意和冲突。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一些理论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违背当前新课标要求的,必须使知识内化到学生心中,进而影响并指导自己的行动。然而想要知识实现内化,必须让学生有积极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思品教学不能反反复复说教,应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学生内心情感需要,寻找一个切入点实现教学目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一种模拟的社会生活情境,把特定的问题放在类似环境中,在充满信任和友好的团体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与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行为,重新调整策略。这种改变通过参与者的学习、内化,从模拟情境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巩固辅导效果,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一)自我意识辅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称为“危险期”、“心理断乳期”或“自我发现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儿童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即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青春期生理成熟的标志显而易见,心理逐渐成熟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个性倾向和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应该说是青春期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而自我意识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步骤,良好的自我意识对维护学生学业成功及人格健康皆具有重要意义。

在思品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中有如下几个教学内容《生命因独特而绚丽》、《走进青春》、《感悟青春》、《日新又新我常新》、《发现自己的潜能》、《自我新形象》,这些内容涉及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为此可在这几课教学中插入团体辅导活动帮助教学目标落实。

例如,在七上《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活动:“我是一棵树”、“为大树添新装”,让学生通过画大树及树上的苹果(有可能被虫咬代表缺点),再让好朋友、组内成员和老师为他画的大树添上新装,使学生实现全面客观认识自己,并了解认识自己的途径,除了自我反思之外,还有他人和集体的评价。在其他内容中,还设计:“我的独特印记”、“我的经历”、“我的烦恼”、“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的未来我做主”等活动,使学生深入观察自己和他人,充分体验、感悟自己的变化。

对于个别优点长处表现不突出的学生,一旦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培养其自信心。还可以开展“优点轰炸”的小游戏,增强其自信心,使其悦纳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道路上,谁都有缺点和不足,如何改正缺点、弥补不足是自我意识辅导也是思品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者头脑风暴的办法,也可以收集名言警句,学习成功人士成长经验的办法形成战胜自我的有效策略。

通过辅导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和接纳自己,并有效地控制自己。

(二)人际交往辅导

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主要教学内容就是人际交往,包括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学校中的人际交往,与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交往,网络交往,以及交往的礼仪原则,等等。教学目的是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知道做人的根本,与人交往的原则;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在教学中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和手段指导、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人际交往活动,更有实际效果。

1.心理游戏

初中生乐于参与课堂,但前提是老师要把课堂给他们。游戏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形式,通过游戏可以排除交往紧张心理,使学生在投入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交往的要领。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愿望,提升自我成长需求。”而唱跳、游戏的实质就是“真动”,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学习,这里的动绝不是一味追求热闹,而是力求内心的触动。

如八上《同学·朋友》一课中,设计了游戏“盲人走路”,多个小组比赛,每组派两人,一人蒙住双眼,一人指导越过“雷区”,先到者为胜。游戏结束,学生谈感受:与友同行需要理解、关心和爱;与人交流要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通过该游戏,学生很好理解了交友的方法,掌握了人际沟通艺术,同时明白了自己要学会宽容、理解、真诚、信任等,实现了情感内化。

在《竞争?合作?》一课中,设计了游戏“背靠背夹球走”、“一根手指拿笔”,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中需要信任与合作。健康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既有利于团结又有利于成功。

在《我的人际圈》一课中,设计了游戏“粘口香糖”,十个人站成一圈,分成五大组,老师喊:“口香糖。”学生应:“粘什么?”老师说:“粘肩膀。”学生问:“粘几个?”老师说:“粘七个。”大家双手搭在他人肩上围成一个圆圈,大家按个数迅速聚集,没粘上的为输。游戏结束可以和同学们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为何自己每次都能粘上?为何自己每次都粘不上?当自己粘上后发现人多时,自己被别人推走时感受如何?自己为何会主动放弃?当看到有人主动放弃时,自己的感觉是什么?自己喜欢这样的人吗?生活中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一种交往模式?从这个游戏中你悟出了什么?通过这个游戏体会积极主动、随机应变、成全他人、付出、富有爱心、不要消极被动远离他人。

2.头脑风暴

组织全班或小组学生针对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以交流、讨论与辩论等形式,发表自己的感受或意见,使学生的思想倾向得以充分表露明辨是非,使外在的认知说教转化为自我认识的一种辅导方式。通过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同学之间的观念、看法可以相互启发,同学之间的做法经验可以相互借鉴,达到相互接纳、相互包容、情感互动的目的。另外,活动本身可以促进相互了解,融洽同学之间关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担任主持人的角色,注意组织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不可越俎代庖。最后教师可以综合分析和总结。

如《两代人的对话》一课中,围绕“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学生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交流“在与人交往中使用、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男女生要不要交往?怎样交往?”“网友约我见面,我该怎么办?”“如何面对老师错误的批评?”讨论后,不需要老师宣布答案,同学们已经形成了一致意见;“孝敬就要顺从,顺从就是孝敬”,“网络交往利大于弊,网络交往弊大于利”一番辩论,学生就明白了事理,老师成了轻松的旁观者。

3.心理剧表演

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任意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镜相等技术的运用,学生开始认识并体会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正确分析和认识人际关系现状,找到自己人际吸引的特征或人际排斥的原因。

如《两代人的对话》一课中,让一位有典型叛逆心理的学生扮演深爱着儿子的父亲角色,经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这位叛逆者理解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情绪,主动与父母沟通。通过让好动、经常干扰别人的学生,扮演受干扰者,体验被干扰的烦恼,才能增强自控能力。这一活动方式,教师主要担当组织者、协调者,为角色扮演创设特定的情景和题材,安排角色扮演者,让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特别教师对那些比较害羞或沉默的学生运用活动、邀请(指名、用眼神或手势等非语言)等方法使学生讲话,以引发学生参与发言。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高度关注,用鼓励的眼光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紧张和退缩的行为逐步脱敏。教师让学生扮成他人角色进行表演,通过模拟情景与表达活动,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帮助学生改变或控制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使学生实现换位思考,理解对方,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的目的。

人际交往辅导还可以采用讲授、行为训练等方法,我们使用时因内容因人而异。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辅导,我们还可以在“学习新天地”一课中进行学习辅导;在“笑迎新生活”一课中进行适应辅导;在“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一课中进行生活辅导;在“消费者的权益”一课中进行消费辅导,等等。只要思想品德教师不忘教书育人的天职,用心上好每一堂课,学生将会在我们的课堂里健康成长。

四、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学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不科学、无实效,教师对团体心理辅导用于思品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不能按科学方法实施,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而且很难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团体心理辅导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手段,所以开展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了开展活动而组织活动。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会、内化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化为行动。总之,只要思想品德教师善于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悟、分享,在分享中实现共同成长,思想品德课肯定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越来越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金昂毫.论新课改环境下团康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东莞市,2007,中学政治教学论文.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刘剑.试论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4]樊富泯.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5-182.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及整合探究.教育与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2(12).

猜你喜欢
团体心理辅导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探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