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的重要性

2019-09-10 07:22方亚琴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4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立德树人

方亚琴

摘要:从目前的教育机制来看,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通过“二四六”创意课程的建设,建构儿童最本真、最直观、最人文、最生动、最开放、最能触摸文化的沉浸式实践体验课程载体;学校通过“DIY”创新课程,着力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由师生、家长、社区志愿者携手完成,培育学生“认同交往、团队合作”的核心素养;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催化“校企联盟”,校企双方互聘走教的模式——企业高管进班授课,学校教师走企培训,使校企资源流转共享;“布谷场”创业课程已凝华为有目标、有计划、轻松好玩的劳动体验文化。通过社会活动的参与,培育学生对生命的责任与担当。开展以家校合作下的“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通过劳动教育的切实加强,是坚持立德樹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  实践研究  二四六  DIY  校企联盟  立德树人

从2015 年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有些教育部门及学校开始逐步重视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学校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所创新,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然而,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却是亟待改进。劳动教育在一些教育部门与学校之间所受重视的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没有受到学校、家庭及至全社会的全面重视,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阵地的边界也不清晰,彼此联动还不够;各学段之间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贯彻不一;劳动教育的主体过于单一。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需要力推相应举措予以改变。

1.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

2.从家庭来讲,劳动教育与体力劳动划为等号,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家务劳动基本不让孩子参与。尽管一部分孩子在家庭中有做家务的机会也具备了做家务的能力,部分学生能够在家长督促下从事刷碗、扫地、收拾房间、倒垃圾、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但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家务劳动的主动性不足,劳动意识需要提升。往往到最后形成高分低能的孩子,或就是所谓的“巨婴”。

3.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劳动教育被淡化,甚至被认为劳动是可耻的一种病态的心理。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2013 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指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讲话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笔者发现当代小学生更愿意接受挖掘潜能、表达个性、开发创造力等劳动教育形式,这些劳动教育形式使得小学生从自身的劳动之中获得本质力量的确证和肯定,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自由和个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体验,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一、设定“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一些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在真实环境完成真实任务的事项,都设计为劳动创造类课程,融入创意、创新、创客、创业等要素,统筹纳入劳动创造课程体系,如打理家务、种植菜园、养小动物、体育训练、创意策划、设计作品、制造作品、公益活动、学科实践等,多从“通识教育”“核心技能”“坚毅品质”“社会研究”“学会创造”等理念视角给以定位。

(1)劳动教育课程之“二四六”创意课程的建构。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让学生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持之以恒,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不能把做劳动视为完成“作业”或是“作秀”。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熟能生巧,从而形成愿意劳动,乐于劳动,从劳动中获得快乐,既培养了劳动教育的习惯,又提高了劳动实践能力。

(2)劳动教育课程之“DIY”创新课程的建构。学校依托“劳动实践”研究,劳动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很有帮助。学校通过“DIY”创新课程,着力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由师生、家长、社区志愿者携手完成,培育学生“认同交往、团队合作”的核心素养。“DIY”创新课程的建构使人的责任意识、他人意识、感恩意识、参与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来激发。通过组建社会志愿者辅导团队,把社会能人、工匠、传统技艺师傅、非遗传承人、老教授、老专家、老艺人、老科技工作者等,组织动员起来,为学生劳动创造提供辅导。

二、构建“社会化”的联动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通过合作机制,把大部分劳动和创制作品结合在一起,邀请家长或社区专家支持,逐渐构建“社会化”的联合联动机制。参考项目式学习,引进任务驱动、情境探究、实践实验、协作分享等要素,学生或学习小组自主提出活动方案,记录实施过程,撰写总结报告,参加展示交流。

三、形成“多维度”的评价方式

教育需要评价,评价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劳动教育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围绕作品质量和创制过程进行多维度评价,引导学生真实学习、真实研究、真实创造,在过程中把观察、阅读、数据采集、资料检索、研究设计、作品创制、劳动作业、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创新创造等融为一体。

劳动教育课程建构过程中,评价原则是激励性原则、多元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与需要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与学科相结合,与阵地相结合。

(1)与需要相结合。注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结合,在各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课程虽有既定或生成的内容,但仍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想法,在并做适当调整。同时,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活动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活性、兴趣性、探究性原则,通過自主体验、交流、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落实目标。

(2)与生活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注重课程实施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尊重学生个体,在了解其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兴趣爱好等基础上,使课程实施生活化、儿童化,趣味性、多样性、可选择性,贴近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温馨的环境中体验、感悟劳动的乐趣,培养劳动意识,改变劳动态度。

(3)与学科相结合。注重课程实施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根据各学科教材内容、教法特点的共性与个性,挖掘内涵,找准结合点,使课堂教学与校内外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有自信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动脑思考、动手体验、收获感悟,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4)与阵地相结合。注重课程实施与“校企联盟”教育阵地相结合。校内外的劳动教育阵地林林总总,课程实施应充分利用各类阵地,借助生动活泼的形式把学生在活动中的内心体验和收获充分展现出来,让不同个性、不同特长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均得到充分发展,以达到课内外、校内外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挖掘劳动教育的深层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理解、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增强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云峰 宗爱东.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年学报,2019.

[2]黄洪霖.劳动教育的异化与学校新作为[J].半月刊,2018.

[3]黄殿军.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J].中国教育报. 2018.

[4]王绍梁.从“劳动光荣”到“劳动幸福”: 当代青少年劳动价值观的转变[J].青年学报.2019.

[5]俞淑梅.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打好学生幸福人生底色[J].福建教育学报.2018.

[6]童星.家庭劳动教育勿窄化为做家务[J].中国教育报,2018.

[7]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J].中国教育报,2018.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立德树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