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9-09-10 20:55郑美红李成勇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6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郑美红 李成勇

摘要:小学语文与各个学科之间有非常紧密关系。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应列为小学教育的主要教学对象。学生掌握朗读能力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更对未来成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设计好小学语文教学方案,努力做好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引言

小学阶段的语言教学任务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朗读训练作为入手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如果学生每天重复阅读,再加上教师教导方式单一,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逐渐趋于机械化、盲目化,甚至会导致一些学生朗读兴趣低下,朗读效果不佳。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文上的书本知识,还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常识,并且能够具备语文的各项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多方面发展。朗读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之一,学生通过学会朗读,能够更好地了解散文、诗歌的内涵,并且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朗读也能让学生在其他能力上有所进步,比如朗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还能够让他们的作文能力也有巨大的提升。

2当前语文朗读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足够的朗读学习时间

小学对于朗读教学有着明确的时间要求,在要求上,朗读一篇课文也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课堂当中划分一定时间专门进行朗读教学是必须的。但是实际教学工作的当中,很少有教师会真正划分出时间给学生进行朗读学习,教师一般习惯性地将朗读教学安排在课后,比如专门留作业给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这就导致课堂中学生的朗读根本得不到保证,很多学生并没有完成教师的任务,他们的朗读练习很难符合教师的要求。并且,课后进行朗读学习也让教师的带头作用受到了削弱,学生在失去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朗读练习很难提高。

2.2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

在当今教学中,即便是小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由于小学生各方面的不成熟,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不高,在实际学习中缺乏朗读的积极主动性。此外在课上集体朗读时部分学生还会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课下更加不会进行练习,这无疑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断降低。

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3.1教师领读

在看到课文的第一时间,学生都有着本能的阅读欲望,但是读起来却又不能像老师那样朗朗上口。因为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停顿、轻声、变读等诸多阅读技巧过于抽象,而且教师也不可能一下教给他们所有朗读技巧;即使教了,他们也很难全部掌握,只能通过模仿老师朗读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因此,在领读环节教学中,教师不可全部领读,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片段让学生读,而后依据学生朗读情况分析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再次进行领读。对于文章中绕口的名字或者句子,教师要逐字逐句地领读,对于难读的长句就多读几次,直到帮助学生读准读好为止。在领读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课前领读,把握文章基调;课中顿读,理解文章语句;课末领读,体会作者情感。

3.2多途径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勾起学生朗读的欲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基于这一点的启发,朗读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感知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进行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带领学生反复的阅读文章,让学生感受朗读可以拉近自己与作者的距离,加深文章的体会,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到朗读的好处,从朗读有所收获,就会愿意朗读,喜欢上朗读。第二,可以建立良好的朗读情境,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方式让文章内容更加的生动,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将文字转换成活泼的画面。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相关的视频进行展示,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觉体验,激发朗读兴趣。第三,角色扮演的形式。实践证明,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十分踊跃的参与角色扮演,更愿意将文章的内容和故事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文章朗读指导中设置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演出来。仍然以《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文章为例,教师在朗读教学指导时,选几名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理解,展示出自己对文章中蝌蚪、蝌蚪妈妈、鲤鱼妈妈等形象的理解,用恰当的语言展示出各个形象。

3.3实践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渠道。6-12岁的小学生,天性好玩,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绝大部分小学生,对教师有着程度不一的依赖心理。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褒奖,乐于在同伴中表现自我,并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朗读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文本朗读中来。在文本朗读中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让学生们获得成就感、满足感。需要注意,在朗读比赛中,要提高实践活动的运行效率,教师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朗读比赛应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可进一步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探讨、交流。小组合作过程中,还能让学生学习、借鉴组员的优点长处,发现自我的不足,进而针对性的改进不足。分组过程中,教师既要顾及学生们的主观愿望,同时也要兼顾各小组的综合实力,确保小组之间能大致处于同一竞争线上。另一方面,在朗读比赛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凸显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比如说,让每个小组成员派出一名代表,作为比赛的裁判,以此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教师也作为裁判之一,和学生们一起参与比赛活动中。此外,朗读比赛中要丰富评价内容,将评价体系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学生们可针对各小组的表现,相应的进行记录、点评。

3.4利用多媒体音频功能优化朗读教学

在网络上有不少朗读音频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则可充分挖掘优质的音频资源来改进当下的朗读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朗读音频,可以让学生在优质朗读的示范下掌握好朗读技巧,学会如何去有情感地朗读一篇文章。例如在《雷雨》这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相关的朗读音频。在听取音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好朗读笔记。如:“满天的乌云”这一句子中“满”字的朗读有些拉长,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满”这个字的内涵和情感,仿佛看到布满天空的乌云。在朗读“黑沉沉地压了下来”的时候,音频中的朗读人显然加重了“压”这个字的读音,让学生体会黑云压顶的感觉,促使学生有效地体验语言中蕴含的语言魅力,并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

结语

总之,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丰富朗读内容,并且合理的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让学生有更好的朗读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凌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92.

[2] 张立新.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有效途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10):76—77.

[3] 贺义清.浅淡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8(24):50—51.

(作者单位:安丘市汶水小学)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的方法研究
“英语微课”对高职国际合作项目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