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辰辰
摘 要:小学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成为小学美术教师普遍追求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美术课堂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教师必须树立创新精神,从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发挥想象力,并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新的发现。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策略
如果问我们周围最伟大的创新是什么?应该很多人会说电脑、手机,而我却觉得是一支带橡胶头的铅笔。铅笔是用来写字的,橡皮是用来擦除铅笔写的字的,这就是矛盾的对立,要想把一对矛盾放在一起,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只有打破常规,我们才能创新,打破传统思维来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也是创造力的源泉。
成人的经验、知识、观点、逻辑形成了一个个看似正确,合理的常规思维,而孩子还没有多少经验知识,也不管什么逻辑,所以他们不受限于常规思维,世界对孩子来说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用常规思维来评判孩子的天马行空,那就会限制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因此想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必须要对小学生实施美术教育教学,原因就在于想象能力一直都是创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只有真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进行认真的学习,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1]所以要求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根据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情况和形势来将自身教育教学理念改变,[2]根据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小学学生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将小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小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对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很好的适应,最终为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下面本人就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浅谈。
一、上有故事的美术课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对小学美术教学当中,经过一年的摸索实验,逐渐掌握了一些课堂教学经验,特别是一年级的同学思想跳跃,有个好的导入尤为重要,在这点上我引用了绘本故事的教学方法,因为绘本的应用能够借助具有创意的故事情节增强课堂的故事性,借助生动的画面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开发,进而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下面结合学生美术创作素养的培养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这种故事教学可以是绘本故事、编撰故事等进行开展教学,首先是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一年级的同学是非常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比如在《星星、月亮和太阳》一课中,同学们知道这节课后异常的兴奋,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这时候我就开始把星星月亮太阳拟人化,这三位天上的朋友很想和大家见面聊天,但是同学们没有做到安静坐好背挺直所以这三位朋友也不愿意露面了,听到这里同学们很自觉地坐端正并迅速的安静下来,然后借助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看一看绘本中的小男孩和月亮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引导学生结合绘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丰富故事情节。在学生基本对故事形成明确认识后,再让学生分析绘本中的月亮星星太阳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观察力。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构图。绘本一般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创作,因此能够表现出较强的色彩美、景色美、构图美、情节美,丰富多彩的绘画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绘本的构图和色彩搭配進行分析,进而对学生的构图和色彩搭配能力进行合理培养[3]。例如还是在《星星、月亮和太阳》一课的故事绘本中,作者对月亮、星空、换船的小男孩和岸边的房屋发生的故事进行描绘,并将不同地区的场景作为背景图,教师在讲解绘本故事情节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图画中光线的变化和色彩的搭配,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变化对太阳月亮形状的影响以及不同故事情节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故事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怎样用合理的构图和色彩搭配进行绘画并表现不同的情感,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们的绘图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能得到全面提高。
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自信心
所谓的自信一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只有自信,人才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以往的传统美术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主要被认为是教学评价的主体,美术教师的评价决定着所有的教学活动。然而,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对学生公平,有必要将多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和平和公开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师生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解自己的美术作品。同时,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艺术品中找到闪光点,并及时确认闪光点,学生将驱散他们的怀疑变得更加自信,只要有了这种自信,学生才能学得更好,并且会主动做得更好。
1.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
在我教的一年级班级有两位男生是在美术课上是很调皮的,一开始我以为是所有课都是这样的表现,后来通过和班主任沟通发现并不是这样,期间我也用过很多种办法,奖励和适当的惩罚发现效果都不大,直到上到《手形添画》一课中,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一位老爷爷通过手影击退了饿狼。我发现他们两个开始认真的听我讲,我想这是个激发他们兴趣的机会,故事讲完即刻活跃起来,让其他的同学安静一下,请他们两位上讲台为大家表演一下自己会的手形,还是不出所料的拒绝,“你们看,老师会几个手形,汪汪汪”,“哈哈哈哈,小狗”,“咩咩咩”“小羊”,那我请这两位同学和我一起做教给全班同学好不好,这时他们就很乐意了,“你们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汪汪汪、咩咩咩……”,整个楼层都是我们班的动物叫声,明显感觉到了他们已经有了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兴趣只是一个敲门砖,这节课的重点是要根据手形来联想创作,后面又通过视频、微课、范画的环节一步步的引导学会从哪些入口进行创作。
兴趣是激发一个人从内心渴望了解件事,获得一种能力的最根本动力。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2.塑造自我 建立自信。
小学阶段的孩子绘画的核心是探索和表达,毕加索才会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画的“像”并不是画画里唯一的表现形式,不能用像不像去衡量一个孩子画的好不好,画画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精神的寄托。孩子的画首先是为了塑造自我,不是用技法来规训;是锻炼观察力和感受力,不是记忆力。
卢梭在教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12岁以前的儿童,知识主要来自于感觉范围,需要的是直观教育,12岁以后才有更多理性的发挥。孩子学说话的过程,是无时无刻不沉浸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听、看、观察,在一字一句中自我纠错,最后形成语言。画画和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样,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要知道,成长的过程很漫长,需要等待,需要陪伴,需要观察。
3.激发创造力 增强自信心。
一位日本画家葛饰北斋,他画的那一幅神奈川冲浪里,大家都特别熟悉,但是他还有另外一幅非常传奇的画。传奇是因为画法特别,他先把一张纸涂满了蓝色,然后找了一只鸡,让鸡现在红色颜料里溜溜达达,再把鸡拎出来在蓝色的纸上溜溜达达,走来走去。
这幅画的名字叫做《河中枫叶》。很可惜没有被保存下来,今天看不到了,但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好问题,这是不是一种艺术创作?
因为严格来讲,这幅画是一个人和一只鸡画的,试着闭上眼睛想象这幅画:蓝色,静静地河面,一阵风吹过,无数的枫叶散落下来,有一丝秋天的宁静。他试图通过这条河,传递给我们了一种情绪,和他一样,感受到秋天的宁静。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一首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绝句启发了一位南宋的画家马远,画出了一幅《寒江独钓图》,画中这么大一张纸就画了个小小的船,几条波浪线假装是水,其实,不涂满是因为中国艺术的独特审美观“留白”。白就是空白,空白无处不在。但空白不代表什么都没有,就像房间里空的地方有空气一样,画面里空白的地方有的是深远,或无尽的想象。所以,艺术的核心就是创造力。
在《云的联想》一课中我故意没有播放范画,而是给他们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同学们闭上眼睛,慢慢的呼吸,试想着自己就在天上的云朵里,要棉花糖一样柔软,你和自己最喜欢朋友、父母、小动物生活在那里,周末了,你们商量着要去游乐场还是去动物园,那么云上的动物园游乐场会和地面上的有什么不同,还有哪些奇妙的人和物呢……”,通过故事情景带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每个人的构思都不会是一样的,教师适当的演示云的几种画法,所以上完课后每个小朋友都高高举起了自己的画,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三、适当拓展课堂 营造创新氛围
美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課程,不应将学习过程局限在课堂之内,应适当扩展美术课堂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1.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内、公园内,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并将切身体会的感受用美术作品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就得以激发出来。
2.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做手工。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命题,例如:“空中花园”“未来交通”等,指导学生利用旧报纸、旧挂历等物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裁剪、折叠、粘贴等方式,将自己脑海中的命题印象用作品展示出来,以此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并且能够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可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着手,为学生营造相对温馨的学习环境,开放活泼的形式必然能够吸引学生。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学生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下能够积极思考,而活跃的思维状态必然能够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减少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
四、结语
总之,创造是所有艺术的最终目标。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一批专业画家,而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学会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美术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韧和实践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艺术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冬青.美术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本位[J].《考试周刊》,2012
[2]陈余义.实践与创造结合活化美术课堂教学[J].《教育科研论坛》,2009
[3]代红.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学周刊》,2011
[4] 陈大伟 .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J]. 艺术评鉴,2016(11):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