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问题驱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19-09-10 07:22郑日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4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郑日华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反思性问题能驱动学生展开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且,反思性问题能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促使学生进行对比重构,展开再创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这说明反思性问题能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笔者教学经验出发,分析如何运用反思性问题加强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反思性问题;核心素养;初中语文

苏联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它让学生能在多发的独立探索活动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反思性问题,促使学生展开问题驱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进而促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引导探究,建构知识支点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而语文认知能力的高低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生活经验的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面对事物思考程度的不同。我尝试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行深入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这样就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究中。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第8课《台阶》时,我提出了一些具有反思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父亲为何要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建造台阶呢?对于父亲来说,台阶象征着什么呢?村子里的人對于父亲的态度暗示了怎样的变化呢?父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些问题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展开思考。首先,学生认识到“台阶”并不只是指真正的台阶,还有着一定的抽象意味。其次,学生认识到文章要表现的也不是建造台阶的过程,实际上要体现的是父亲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追求。在这个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展开反思:“父亲用自己的一生在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值得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回顾了课文的表现手法,然后反思了自己的写作方式,并且展开模仿创作,在此过程中进行自主建构。这样能让学生在语言建构和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二、对比重构,修正知识错误

在组织学生展开反思的过程中,我还常常组织学生展开对比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到异同点,进而修正自己以前的认识,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十分繁多,若能借助这种对比的方式,则能让学生展开自主反思,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展开对比重构的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填补自己知识上的空白。我首先提出:“这篇文章运用了比拟、比喻、错综、双关等将近二十种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到这些修辞手法吗?”在寻找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是有学生不同意,认为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我鼓励学生找出其他的拟人句和比喻句,展开对比分析,看看这些句子到底用的是什么手法。学生认为:“虽然‘看护妇’是人,但是这里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所以应该是比喻的手法。”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能让学生不断纠正自己的想法,然后提升自己的语文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敏锐,也更具有批判性。

三、相同再创,实现隐性再创

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用反思性问题驱动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展开举一反三的学习,利用相同的知识点进行再创造,尝试自主提出反思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获得了巩固,同时提高了阅读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下册第26课《小石潭记》时,我引导学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提出了这样的反思性问题:“小石潭是没有情感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文字体现出情感呢?怎样在描写同样的景物时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呢?”我鼓励学生搜索更多的写景类文章,看看作者在描写景色的同时展现了怎样的情感,词句的选择使用和情感的展现是否有相关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举一反三,围绕情景交融这个知识点展开了再创造,更深刻地了解了这种表现手法,并思考自己在创作时要怎样使用这种手法。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巩固,阅读效果也提高了。我常常在组织学生展开赏析时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提出相似的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步学会举一反三,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隐性延伸,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话题讨论。

四、拓展思路,内化思维意识

在反思性问题驱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多个不同的角度发散开来,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的。我在教学中常常组织学生展开拓展思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起到内化思维意识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24课《出师表》时,我鼓励学生拓展思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我首先提出问题:“《出师表》一文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政治思想?”这样,学生就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尝试了解一下作者是怎样合理论述的,议论北伐该不该进行,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学生尝试感受作者的忠君思想,进而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反思,可以让学生找到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点,起到知识内化的效果。在拓展思维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生平、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相关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提升自己在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的核心素养。

反思性问题驱动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提出各种问题,促使学生作为问题思考的主体,展开互动探究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反思和质疑,然后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和建构,最后促使自己的认知得到完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反思性问题驱动的方式,能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志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问题驱动”策略的课堂运用[J].教学论坛,2013(11):2.

[2]秦娟.“问题驱动”策略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运用[J].综合教育研究(上),2014(7):62.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