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的起源离不开对问题的提出,而问题又是选择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掌握知识的必经途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创新思考的目的,要创设一种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来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学习条件,从而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基于问题情境;探究式学习
引言:
学习的过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动态过程。同时根据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应相应作出调整,从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出发,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进行发散思考,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概述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探究为基础的一种学与教的活动。由教师创設特定而有效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思考,积极主动地“问(提出相关问题)——亲(亲身参与实验)——做(动手操作)——查(开展调查)——集(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表达想法)——合(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动,研究出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进行结果的活动汇报,并整理获得的知识和反思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能力发展、情感升华,养成一定的探索精神,并提高创新能力的学与教的过程。
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一)依据情境性原则创设问题探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使学生进行切实的感受,融入到有效的课堂氛围中,从而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思考,并通过有趣的情境完成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二)依据实践性原则创设问题探究
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到自己动手,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师创设课堂问题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实践性的问题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地理解并直观的感悟学习材料的重点,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在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其协作能力来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促进生生之间和谐发展。
(三)依据开放性原则创设问题探究
我们可以发现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小学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生活的实际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开放性的原则,根据各种各样的的条件资源如时间资源、空间资源、人本资源等创设问题,让学生进行调查探究、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如《花钟》中,教师可以利用校外的资源,打破空间限制,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植物园或者花场进行实地学习,让学生在开放性的体验中完成对问题“什么花什么时候开?”的探究,从而获得实际直观的知识,而不是单单从教室课堂上呆板的记住知识。在学生进行开放的实地学习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知识,以防学生在体验中偏离,以此达到对内容花开规律更牢固的理解。
(四)依据自主性原则创设问题探究
不论教师出于任何目的都不应该插足学生的思考,更不能强迫学生跟着教师自己的思路走,否则会使学生思维固化,形成思维定势,养成事事依赖于教师的习惯。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的发展,不能事事包办,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思考,自主参与解决问题,而教师则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提供适当的方向性的建议。如《桂林山水》的一文中,教师在开始教学时,可以抓住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启发学生,通过让学生对名句的思考,提问学生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桂林山水有着‘甲天下’的赞誉?”然后使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立足文本进行阅读探究并从中发掘问题的答案:山:奇秀险;水:静清绿。从而完成问题的解决。这样基于自主性原则的问题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对课文优美词句的理解。
三、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策略
一个真正发挥问题探究式教与学的课堂,离不开作为主体的学生的真实参与,学生要真正达到通过问题进行探究获得知识的目标,就必须完善学习策略。
(一)做中学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提供实践任务活动、形式开放的课堂,更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为学生的“做”中体验打好一切基础。如《认识广告》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的广告标语材料,引导学生对这些广告材料先进行探究。然后带着学生自己发现的“这些广告有什么特点?怎么分类?”等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并表达与分享自己的想法,从“做”中培养其口头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这一问题探究之后,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获得新知对广告进行评价并设计新的广告,完成从自主到合作的探索,通过实际的“做”来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过程。
(二)乐中学
针对学生能否在问题探究中的对“获得的”和“已有的”的知识经验建立起合理的联系,完成知识的“迁移”的学习任务,可以在为学生提供“乐”的机会中实现,通过身心愉悦的学习体验,解决难题,养成学生在“乐”中学的学习策略,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如在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阅读课中,教师可以创设游戏“节气常识知多少”的大比拼,向学生提供机会来精读绘本,根据游戏的问题进行探究,从中发掘相关的知识。在游戏中体验乐趣,获得知识的积累与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三)思中学
教师出于培养学生善于从问题中思考、探究、解决的能力的目的,要为学生提供、创设一系列的资源及条件来使学生在“思”中学,通过理性的“思”达到知识的建构。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阅历,很难从课本的文字中体悟其精神内涵。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校外的条件,如去烈士馆参观等,来激发学生对其思考及感悟。
四、结束语
传统的“教师照着课本教,学生只跟课本学”的教学模式单一乏味,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形式多样开放、学生独立自主的设计来鼓励学生勇敢地、积极地提出质疑,并对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喻凡.例析基于问题解决的语文阅读教学[J].江西教育,2019年27期
作者简介:
劳雪映(1999.01—),女,汉族,广东省湛江人,广东省湛江市顺德区岭南师范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