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摘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典范,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呢?当我们接受过系统的职前教师教育,参加专门的入职教育培训后,以为自己早已身经百战,准备在教育界大刀阔斧时,才发觉事实绝非如此,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个体组成的是一个小小的世界。直到遇见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对“教师”这个普通又神圣的字眼又有了新的领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教师自身良好的专业成长是前提,关注学生的多样性是保障,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关键。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多样性;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230-01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将一生都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普通人,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的教育实践家,他以身试行,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并成为了后人奉读的经典。他告诫青年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他鼓励学生接觸自然,于是一个个学生在他的眼中成了鲜活的个体;他严格要求自己,笔耕不辍,留下教育瑰宝。
1.教师成长的必要前提: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一名合格教师最基本的条件,用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十分重要。在我之前工作的一所农村学校,教师们兢兢业业,工作态度也十分认真,但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很多教师都是沿用读书时的一套老方法来教育学生,显然这也和现在的社会趋势大相径庭。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的评价制度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应当被考虑进去,教育不是把一种教学方法单纯的重复几十年,而是不断与时俱进,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多方面的良好素质。
1.1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本质工作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想的信念。叶澜认为,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具有以下现代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以及新的教育活动观。新的教育观应该不同于传统应试教育观,不只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核心,而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教师不应当把学生单单认为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个体,而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动者,教师起引导作用而学生占主体地位。教育活动也不仅仅依靠学校,更多的是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1.2 培养良好的教育素质
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我之前工作的农村小学,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已经磨灭了最初的激情;在和学生层出不穷的斗智斗勇事件中慢慢缺失了对写全生的关爱。他们慨叹现今的教育制度,对学生的厌学行为感到愤怒,却不知道自身该如何做起。其实为了适应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素养,专业教育能力素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教师必须从心底尊重每一位学生,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学习本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增强专业教育学知识,把握好教育规律;有良好的人格和一定领域的创新能力。良好素质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
2.教师成长的有力保障:关注学生多样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了他和班级同学相处的方式,并把这种方式逐渐固化成了一套处理学生关系的行为准则。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没有好生和差生之分,“只是接受能力比其他学生慢一点儿而已”。那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农村教育和高职教育中,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多样性价值呢?
2.1 承认学生具有差异性
在农村学校中,受教育评价制度和教育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把关注点集中在少数成绩优异者身上,往往会忽视应试能力差的学生。导致好生越来越优秀,而差生越来越不受重视的情况愈演愈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高职学校的对象被认为本来就是“已经落在起跑线上的人”,被贴上了“综合素质低和学习能力不高”的标签,为破解该难题,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因为暂时的成绩落后就放弃了进一步培养和挖掘他们能力的机会,应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挖掘自身优势的条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2 时刻关注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发展期表现为学生是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的个体。特别是在青少年阶段,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往往让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条件。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少教师和家长往往把学生一些微小的细节上的变化归咎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而表现出愤怒并责怪学生。例如初中学生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加敏感,也更加不愿意和学生或者老师接触交流,这都是正常的表现。教师应该敏锐地观察到这些变化并能灵活地对待这些问题。
3.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学会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学会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往往是令不少老师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和学生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必然要起着一定的领导作用,但是教师同时又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那么应该如何平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呢?
3.1 提升综合能力
教师首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综合水平,教师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教育艺术等职业素质。事实证明,学识渊博、谈吐风趣、懂得教学技巧的教师总是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分辨事实的基础和能力,良好的素质能让学生对你更加崇拜,从而更有益于师生关系的形成。
3.2 建立教师威信
自踏上教学岗位以来,教师威信树立的问题一直是我心中的困惑。在任教小学的两年中,有经验的教师曾告诉我,皮鞭底下才能出威信,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身体上的疼痛或者出于尊严上的需求,学生可能会暂时地归服,但绝不是发自内心的对教师这种做法的认可,真正的威信不是屈于表面而是从内心教育和感召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力量。
3.3 善于同学生交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没有深入到学生中间,不经常和同学交往,就无从产生亲密的感情。师生初次接触难免有生疏感,学生会有畏惧心理,教师应该发扬教育民主,善于同学生交往,主动打破这种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创造自然和谐的氛围,成功的师生关系式是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1998;2:6.
[2]孙俊三、雷小波.教育学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1107.5.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第2卷/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