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玉莲
摘要: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却又是自己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育应该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去进行。也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当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去掌握知识。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当中应用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活跃气氛,让学生在课堂里面动起来,在这个动当中去领悟知识,参与到课堂里面去。在我的这一篇文章当中,我将从我自己的教学案例去讲解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希望能够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数学;实践探究;以问促学
案例分析:
在5月9号我上公开课,其中上的内容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由于讲的是一个新内容一个新的知识点,在求均值的过程中,我习惯了是自己先演示一次解法,再由学生做题。当然,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做,而我也以此沾沾自喜。然而,课后一资深老师评论的时候说到,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会模仿我的解法,而不是真的明白了这一个知识点。事实,在后来的作业与及试卷中也证实了他的这一个说法。
于是,我深思:“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明白却不会做呢?”
在我们大多数的老师都习惯上把这堂课要上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一一给学生解析每个知识点,再自己列举一两个例子,给学生展示一遍,最后学生做题,照着老师的模版抄,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了,但是事实上学生只是会抄老师的这道题目,当题目变化的时候,学生又不会了。对于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基本都是非常机械地照着书本或者老师的板书抄,然后换汤不换药式得把这种解法继续放在另外一道题目上面,但是这样的学法没有让学生本质上的掌握知识,他们对题目的理解仅仅在表面上,没有深刻得理解题目,而且很明显,这样的教学乏味,让学生缺乏自信心。
让学生从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做题和考试中找自信,做出自信心,考出自信心才是硬道理。在数学里面有个心理学家叫皮亚杰曾经说过:有效地学习都是以兴趣为前提。教育是一个教育孩子知识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比教师教授更有意义,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到痛苦,因此,学习效率也就不高。
例如:在我的这节课中,问题:某商场为满足市场需求要将单价分别为18元/kg,24元/kg,36元/kg 的3种糖果按3:2:1的比例混合销售,其中混合糖果中每一颗糖果的质量都相等,如何对混合糖果定价才合理?这道题,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相应的知识,完全有能力去解决这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可以让他明白这节课的大致内容,还可以然他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则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的主人。我们老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什么都一手包办,导致学生接受式得学习,使得学习变成了索然无味。以我的这节课为例,学生可以当堂做出一些类似的练习,但考试就不一定会做,学生当堂会做,是因为学生会模仿我的做法,但是,并不是明白了这堂课的内容。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養对数学的兴趣,体验解题的快乐!
二、加强学生对一些公式的理解
比如,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下面这个公式需要学生去记忆:
则称 x1p1+x2p2+…+xn pn 为ξ的均值或数学期望,简称期望。由于上课的时间有限,肯定给不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去记忆,而且不能够完全理解。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在学这节课之前就已经见过甚至已经记住的话,这样上课的效果肯定会有大大的提升。所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加强对公式的理解。
学生其实在遇到自己见过或者是做个的类似的题目时,是有兴趣的,在问题中去总结规律,是问题导学的关键。同时,教师在上这一内容的时候也要求不能够一提出问题,然后马上就进行解答,我们应该先给时间学生去思考,遇到这样的问题是时候应该怎么去下手,而不是“下不了手”。
三、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假如我们几个人一起去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有的人去一次就能记住地点和经过的路线,下次再去,他就能充当向导了。而有的人去十次,也不认得路,为什么?因为他们总是依赖别人,从不操心。有人说这是因为空间概念较差,也许有些道理,但若是自己一个人寻找着去某个地方,却又认得路了,这又做何解释?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主动与不主动。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在议中解决问题,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