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教学管理浅析

2019-09-10 07:55尹萌萌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高职院校

尹萌萌

摘 要:学分制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学年制基础上进行学分制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思维的转变,不断探索适应学分制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高职院校通过学分制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建立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

一、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学分制的发展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革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教育制度采用的是学分制,主要是受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先进国家教育制度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苏联高等教育制度影响我国的教育制度,统一取消学分制,采用学年制。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国际化發展是各行各业的目标,从而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年制缺少了学习内容的灵活性,这不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这样,学分制改革又成为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1]。

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设立了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等类型。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改革中不断调整优化,探索学分制教育体制的最优管理模式。

二、学分制背景下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改革需要打破学年制的界限,教学管理需要采用新模式、新方法,这对高校是一项挑战,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学分制改革中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项问题。

(一)学生选课较为盲目

学分制教育与学年制教育从学习管理制度上最大的区别是学分制时间管理具有弹性,学生主要进行自主选课,上课时间及上课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就可以毕业[2]。

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学生与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学生的选课疑问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划。这样学生选课时会出现扎堆现象,从众心理强烈。这学分制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目标无法实现。

(二)课程学习的自由度不高

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资源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发展趋势。目前高职院校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缺乏,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就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无法充分满足。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数属于被动学习型,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自律能力欠缺。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生源情况无法与学分制相适应是目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矛盾,学生学习自由度受到限制。

(三)教师考核评价较传统

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特点,要求学分制教育制度下需要开设多类型课程,这样学生选课的范围扩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进行课程的选择。但目前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数量有限,没有很好地实现学分制需求,有些课程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有课程任课教师缺乏。

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教师授课主要针对自己以往的教授课程进行,没有主动学习新课程的意识,教学任务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科研成果的比重较大,教师将时间用于科研,用在教学上的时间相对较少。职称评定办法、教师考核办法等都是对教师工作的一个指挥棒,在传统的评价中,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内容构成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侧重于课堂教学方面,导致教师的发展方向不利于学分制教学制度的实施。

三、学分制背景下教学管理工作改进对策

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它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3]。院校各级需要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效果的自我诊改意识,保证学分制在高职院校能有效实施,真正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发展目标。

(一)完善教师岗位职责

学分制教育制度下,学生自主选课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学校从专任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导师,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准确把握专业内涵,辅导学生提前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学分,完成学业。另外,由教师组成专业选课咨询部门,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选课指导,同时咨询学生导员的意见,使学生在学业上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课程建设多元化发展

人才培养实现多样化的目标,需要丰富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同样需要多种学习渠道作为学生完成学分的平台。高职院校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提升。

为丰富专业课程体系,一是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增加选课资源;二是加强教师业务的培训,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适应学分制的基本要求;三是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发展,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进行授课或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构件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4]。

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需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教学积累等资料进行课程建设,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竞赛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探索更适合学分制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三)构建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教师的考核制度是激励教师进步的一种有效方式,考核内容及比重引导教师的发展。学分制改革离不开院校对教师考核制度的优化。

学生学习阶段课程的选择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这项工作应纳入教师的考核系统,计入教师的工作量中[5]。课程建设工作也是需要花费教师很多的心血完成,学校对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等工作通过给予教师经费支持、进行工作奖励、职称评定作为加分项等方式进行鼓励,调动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参加教学技能比赛取得成绩的教师进行考核奖励,职称评定中同样作为加分项。这些都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工作重心用于教学一线工作,有利于学分制改革。

结语

学分制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长期工作,通过积极的引导,完成学校学分制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做好顶层设计,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运兰.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 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3):138-156.

[3]张玉萍.浅析高校学分制背景下教学管理的有益探索[J].大江周刊,2013(2).

[4]续永刚.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3(17).

[5] 鲍传友.关于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3 .

猜你喜欢
学分制教学管理高职院校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