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录
摘 要:王家坝精神是淮河文化的生机活力的体现,在淮河历史文化中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百折不挠的精神已经积淀在淮河儿女的血液里。王家坝精神是淮河儿女宽大的胸襟、高尚的情怀、纯净的品行、不屈的气节集中表现。王家坝精神体现的舍小家为大家、自强不息、尊重规律等,都凝聚着深厚的淮河历史文化内涵。“王家坝精神”将正确引领两淮地区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振奋淮河两岸民众的精神,促进沿淮各地快速崛起。作为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家坝精神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王家坝精神;文化;内涵;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推崇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百折不挠的精神,比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已经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保持勃勃的生机,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成为在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不间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地区也同样有带有地域特点精神文化。在淮河中下游的结合部,王家坝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精神,它被概括为 “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这是淮河沿岸儿女几代人在长期与淮河斗争中的精神写照,也是对沿淮地区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结。王家坝精神的深处是淮河文化的璀璨和滋养,王家坝精神的表现是淮河文化的积淀和凝炼。
一、王家坝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
淮河养育了淮河儿女,也培育了王家坝精神。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淮河流域人民为中国古代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淮”字的记载,稍后2900多年前的西周钟鼎文中也有“淮”的字样。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有“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的诗句。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禹贡》云:“导淮自桐柏,东会泗、沂,东入于海”,并对淮河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盱眙县下草湾遗址;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连云港桃花涧遗址和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现已发现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遗址100多处。其中1977、1978年在河南新鄭县发掘的裴李岗遗址,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陶器的广泛使用和图形文字的出现,说明淮河流域的人类当时已经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古老淮河很早以前就已成为淮河流域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从漫长的文化史分析,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兴盛于淮河流域的宋、明文化,并与中原文化汇合,才使中国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样的时代。我国的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李斯的法家学派,都是在淮河流域创立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淮河两岸豪杰人物辈出,这是“王家坝精神”的文化根基。商汤、姜尚、管仲、老子、庄子、张良、曹操、曹丕、曹植、华佗、花木兰、李绅、陈抟、朱元璋等等,各界名人出于此地,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晏殊、吕公著、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名家,奔赴此地为官,并留下诗词文章。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淮河流域天灾、人祸交织出现,酿成了淮河流域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迟缓。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淮河人民,只得互相帮衬,共同进退,这使得群体精神意识得以萌发生长,大局观念被普遍接受,“王家坝精神”也便应运而生了。可以说,淮河文化孕育了王家坝精神,而王家坝精神就是对淮河文化精神的最好的传递,是新时期淮河文化的核心。
二、“王家坝精神”的文化内涵
1.舍生取义是王家坝精神的文化灵魂。《孟子·告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由路求心,为得其本。另外,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也提到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类似观点。
为了缓解淮河上游洪水压力,保护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王家坝闸自建成后,已十五次开闸蓄洪,累计蓄洪75亿立方米。每次王家坝开闸蓄洪,王家坝人民用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保整体诠释着舍生取义。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从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付出中,展示着自己对集体、国家层面的“义”的追求。为此他们失去生命和财产,可以说这是对淮河历史文化中的舍生取义的现代诠释。1982年,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水位高涨,王家坝奉命开闸蓄洪。在此次抗洪抢险中,阜南县郜台公社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沈恩久为保堤防,壮烈牺牲。 1991年,淮河再遭连降暴雨,洪峰不断,王家坝闸两次奉命开闸蓄洪,阜南县农业作物几乎绝收,灾民高达数十万,经济损失数亿元。只有亲历王家坝开闸蓄洪的人,才能感受到那里的人们如何舍生取义;只有懂得王家坝历史的人,才能体会到“王家坝精神”的文化内涵。
2.自强不息是王家坝精神的文化支柱。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艮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天的运动刚强劲健,为人也要像天一样,刚毅坚卓,永不停息;地的气势厚实和顺,为人也要像地一样,修养美德,容载万物。
支撑“王家坝精神”文化内涵的就是自强不息。 1950年毛泽东主席作出 “根治淮河”的重要批示,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从那时起,王家坝人民就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品格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默默地奉献着一切。无论是蒙洼蓄洪区圈堤和庄台的构筑,还是王家坝闸工程的建设,到处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开闸蓄洪的时候,就是噩梦来临的时刻。洪水来了就搬迁,洪水退了再回迁,生活很不安定,财产遭受损失,生命可能不保。但当地人民仍然能够自强不息、战胜困难、重建家园,仍然能够厚德载物、保卫一方、奉献牺牲。这,正是“王家坝精神”的精髓所在!
三、“王家坝精神”的文化价值
“王家坝精神”是新时期淮河文化的核心。 “王家坝精神”植根于两淮地区,是这一区域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淮河文化的孕育之下形成的。 “王家坝精神”既彰显了淮河文化的人文个性,又凝结了淮河两岸人民的时代追求,是对新时期淮河文化作出的最好诠释。“王家坝精神”将正确引领两淮地区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振奮淮河两岸民众的精神,促进沿淮各省快速崛起。
“王家坝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生于、长于中华大地上的各种文化都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贵能群、群而胜物,舍生取义、义之大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王家坝精神”所具有的这三大文化内涵都根源于中华文化。但“王家坝精神”又以其自身的特点和非凡的成就,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品位,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亓龙.王家坝精神的历史文化内涵[N].阜阳日报,2010-8-9.
[2]孟义昭 梁家贵. “王家坝精神”的文化内涵阐释[N].江淮时报,2013-4-26.
[3]胡阿祥 张文华.淮河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霖. 正确解读王家坝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C].王家坝精神文集.阜阳市委宣传部,2012
[5]刘奇.中国淮河王家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6]张守志.中国王家坝[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
本文为阜阳市委党校重点课题 “王家坝精神的文化内涵研究” 的阶段性课题成果课题编号:FYDXKT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