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蕊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收录在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语调舒缓闲适,情感恬静冲和。
课前安排了预习任务: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了几幅“江南冬景”图,其中哪几幅是重点描绘的。所以上课伊始学生就概括出“曝背谈天”“寒郊散步”“山野植物”“微雨寒村”“江南雪景”,并指出后三幅是重点图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在于让学生体会作者独特的手法。
与设想的一样,学生首先被“微雨寒村”吸引——的确,这是作者意境营造最充分的一段,舒缓别致的语言,清新淡雅的色调,悠闲丰富的意象,这些都足以让学生喜爱。然而这些还不够,我还要引导他们往“构思”上体会。
生:作者描写了小桥流水人家、树林白雨乌篷船,这些意象都有江南的典型特色。
师:你对于意象的选取理解很到位,不过有一个词我不太认同,我觉得作者不是“描写”出来的,是——
生:像是画出来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是画的呢?
生:“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有“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两句中“点”和“画”。
师:你找出了两个动词,这是作画的方式。还有吗?
生:还有“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还可以加一味红黄”两句中“添”和“加”,也像是作画时在画面上增添内容。
生:我感觉作者作画是分步骤的,先画近处主体景物——人家、长桥、树林、村庄。然后再铺设背景——白雨,最后再在细节处作点缀乌篷船、酒客、月晕……
师:作者展示这幅水墨江南是有层次的,近——远——近。
生:“你试想想”“你说够不够悠闲”“我们总该还记得”,感觉是一边画着一边询问着:你看这样好不好?这样够不够?还需要再添点什么吗?
学生在欣赏文本时能从意象入手,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然而只关注意象则会割裂画面的整体感,忽视作者在安排这些意象时的匠心。郁达夫深受传统文化与审美的影响,他的眼中、笔下的江南冬景是一幅水墨淡彩写意,若不抓住“构图”这一思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郁式特点就难以体现和理解了。
再来看,“山野植物”图色彩丰富明快,作者极力表达漫步其问的赏心悦目之情,并诚挚发出邀约。在教学时我提醒学生关注色彩:
师:作者描写自己山野散步时眼中所见之景,色彩丰富,你找到哪些颜色?
生:“红叶”,红,“雪白的桕子”,白,“草色顶多成了赭色”,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绿。芦花,应该也是白色的。
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句。
生:青天碧落,蓝色。
师:还有吗?风和日暖提醒我们什么?
生:阳光,金色。
师:山野植物的确色彩丰富,层次鲜明,谁来帮我们总结一下这幅图的特点呢?
生:这幅图作者用了大量的颜色,红、白、蓝、金,色调明快,基调温暖,符合作者所说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这样的江南温润有生机,能给予喜爱散步之人以福分,所以作者特别强调这是“特异的恩惠”,是“清福”。作者是真爱这样的江南啊,描写得令人如此向往。
当然,“江南雪景”图是学生极易漠视的。语句俭省洗练,但包含的意象十分丰富。教学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师:(展示投影)我将这四句诗句从文中抽出,请同学们将它们一一放回原处。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第一处说到“日暮”,所以和诗句“晚来”相符,第二处说到“雪月梅酒”,所以和“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相吻合,第三处我不太确定,但是第四处“第二天早晨”,和“昨夜一枝开”时间吻合,所以第三处就只有“柴门闻犬吠”了。
师:你基本是按照诗句和评析中的时间对应来选择的,读得还是比较仔细的。其他同学对于这四句诗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三句中“风雪夜归人”的“夜”和“更深人静”的时间也是吻合的。
师:嗯,对。同学都是在找诗句和评析文字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那作者为什么将这四句诗这样排列呢?
生:这四句之间也存在着时间的先后顺序,从日暮到冬宵到雪夜到第二天早晨。
师:作者写雪为什么不像之前写雨那样去细细描绘呢?那一幅微雨寒村多美呀。
生:这样就重复了。
师:所以写法要有变化,不要重复单调,是吧?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作者借古人诗句来写雪景,引用诗句,更有文学气息。
师:引用的确是能增添意蕴,可是我在读这几句诗的时候,发现并没有“描写雪景”啊,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诗句到底在说些什么吧。“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自白居易《问刘十九》,在这个要下雪的日暮时分,你要不要来和我喝一杯?你们觉得这是写雪景吗?
生默然。
师: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这首诗的画面。天快晚了,又要下雪了,这个时候,屋里有暖暖的火炉,又有刚酿好的新酒,白居易再邀请朋友前来饮酒,好友对酌,多么惬意,屋外的雪和屋内的暖形成了反差,诗人一边饮酒赏雪一边与朋友畅谈,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生:雪衬托了温暖温馨的氛围。
生:雪给诗人的生活增添了情致。
生:“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是写大雪时分早梅绽放,早起的孩童也许只是起来玩雪,却发现了这样的惊喜,这不得不说是雪带给江南人的独有的乐趣。
师: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作者选取的这几句诗,并没有真正地“描写雪景”,而是将雪作为背景,写出雪给江南人冬日生活带来的惬意、舒适。所以,我们可以将这幅图“江南雪景”改动一个字,将“景”改成——
生:趣!
將四句诗抽离原文,是希望学生能走进文本,更细致地琢磨诗句与评析之间的关联,找到作者引用的表面意图——按照时间顺序,然而引用的真正用意还是需要通过解读诗句去感受。古典文学中经常出现诗词引用,但诗词引用如何做到“以小见大”“丰富想象”,学生是茫然的。所以借着这段文字,我们通过品评诗句,去体悟“雪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情趣,进而发现这种既有普通民众之乐又有文人体验之雅的“雪趣”是特属于江南的,也符合深谙传统审美的作者的心理诉求,继而明晓了引用的意义和作用。
《江南的冬景》文不甚深言不甚艰,但要真正感受到语言营造的美,并知道如何营造美,则是有难度的,除了需要我们贴近文本,了解作者本身的审美眼光与精神追求,还需要我们关注几个问题:1.这节课的重点不在于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学会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才是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2.这节课的主体是学生。高一学生本应具有相对稳定成熟的审美素养,但在表达美上又显得那么局促。一篇文本、一节课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至少可以在他们心中留下“美好”的真正影子。3.这篇课文怎么教?我认为,写景散文要带领学生走进用语言文字构建起的图画之中,以语言为载体,实现“诗意地栖居”的人文理想。
(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