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慧”种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19-09-10 07:22蒋熙玲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水培探究课程

蒋熙玲

自然即课程,教育即生活。

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在设计与建造时,便融入了“智慧校園”和“海绵城市”的理念。我们基于“以儿童发展为本、以现有资源为本”的重要原则,力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空间,专门开辟可以进行土培种植实践活动的自然科普园与屋顶农场,引进鱼花共生系统、智能水培系统,以支持学生在校进行生态种植实践活动,逐渐构建实施“绿色智慧”种植特色课程。

“绿色智慧”种植课程关注个体与群体,根据学生成长的节律,创设安全环保、自然和谐的适合身心成长的生态环境,设置多样性的种植内容,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种植方式,试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探究、创造,获得完整的经验,体会劳动的喜悦,享受生命的感动,生发成长的智慧,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解决问题的素养。

一、因地制宜,打造课程空间

(一)地上自然科普园VS屋顶空中农场

学校在前期规划中,成立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制定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我校自然科普园的空间首先成了五年级学生的“开心农场”。“小农场”建好后,学校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人”担任“管理员”“指导员”,组织课程教师团队。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兴趣爱好,根据时令、季节选择种植多样化的常见的蔬菜,确定品种,划分责任田。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种蔬菜,慢慢学会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护,掌握劳动技能,收获了知识与劳动的快乐。

由于城区学校土地资源的有限,课程组把视角伸向了学校的屋顶。我们对屋顶空中农场进行了科学划分,构建年级与班级的种植区域。除蔬菜外,还可种植花草、果类植物等,植物的种类尽可能多,且具有关联性与对比性。种植区域内的所有作物,均不用农药与化肥。学生在这儿能够体验种植的乐趣,感知生命的神奇。

(二)DIY水培间VS智能水培廊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各式各样的废弃瓶,清洗并加以改造,让它们变成一个个合适、美观的种植器皿。孩子们在自由可移动的空间里,选择适合的水培植物,如吊兰等进行培育、观察、养护。旧物改造让废弃的瓶瓶罐罐变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一道道风景,引领着师生绿色自然的生活方式。

全智能水培种植机可以供学生一年四季在室内进行生物探究课程;采用智能循环系统,学生选种种植,育苗层采用潮汐式灌溉,大湿度、高透气性的环境利于种子的发芽、生根;种植层,采用NFI营养液膜水培技术,保证蔬菜根系生长旺盛,菜苗生长健壮;智能光照,通过分析采集到的24小时温度数据判断出白天、中午、夜晚的时间段,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调节水循环时间,以适应植物生长需要;鱼花共生系统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培养和谐共处的观念。在科技智能水培廊,高年级学生们在这里探究实验,感受高科技带来的智慧体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直观的展示打通了学习的空间。

自己设计种植器皿到采用智能水培种植,不同的种植方式,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思考,从而激发更深层的探究兴趣,提升思维的品质与能力。

(三)班级种植角Vs家庭社区种植

班级层面的种植角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班级文化特色,遵循学生个性需求。班级种植角的设置,使得学生在最近的空间便能观察到有趣的植物,有空便进行浇水、观察、探究,在这里产生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在家里开辟一小块种植区,或直接用花盆,或DIY器皿,或土培,或水培,或智能种植,开展亲子种植,鼓励孩子亲历参与,感受生命的成长过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帮助孩子答疑解惑,引导对比观察,记录绘画,探究学习。学校还邀请社区的义工或家长参与种植指导,走进课堂,交流、制作、分享体验收获的乐趣。将学校、家庭、社会力量有机融合,使得学校课程空间延伸,充满无限可能,让课程的内容更丰富、更真实,实现家校共育的和谐生态。

二、系统规划,形成课程链

整体设计,明晰多维度目标。好的课程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发芽。通过家校结合,“规定与自选”,研制课程标准,确定目标,推动课程的落实,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提高综合素养。学校初步设计了“蔬菜、瓜果、花卉、农作物”四大板块。每个板块下设置六个主题,遵循“序”“精”“趣”的原则,分为:认知类、动手类、探索类、创新类。这些内容在纵向上呈螺旋式上升,横向上又注重相互问以及与其他领域的适度融合与渗透。

分段细化,构架递进式内容。围绕课程主题,结合学校、班级的种植条件,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季节特点等,我们编写了各年级的《课程实施纲要》,进一步细化学习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评价,从而使同一研究主题在不同学段问实现纵向贯通、横向统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劳动素养得到递进式培养。以“我是小萝卜头”主板块为例,低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着眼于认知方面,通过了解种子,走进种植园拔萝卜,与蔬菜交朋友,观察萝卜的形态特征,初步了解萝卜的种类、主要价值、种植方法等。中年级的课程学习注重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培养,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栽培技术、病虫防治等方面的知识。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更加注重探索研究和对学生的品格培养,从生长与营养、物候观测、生态系统等角度探究科学的奥秘,通过调查萝卜与常州经济、文化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萝卜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

三、整合实施,促进课程全覆盖

课程实施中强调人人参与,在真实情景中体验,以“种植实践课”为主体,“特色活动”“学科融合”为两翼,我们初步构建了种植实践特色课程群。

(一)普及+特色,推动活动课程

“种植实践课”作为主体课程,在纵向上,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分为“慧学”“慧玩”“慧生活”三个不同层级,努力形成有关联、有逻辑、可转化的课程结构;在横向上,按“种植实践”“项目学习”板块建构单元。

种植实践课板块的普及,主要以班级为单位,以“主内容——年级同种一种植物”与“自选内容——自由种植其他植物”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每学期至少亲历一种植物种植的全过程——开荒、晒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灭虫、收获。6年孩子们至少亲历12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与自然对话,面向真实问题进行探索,在劳动中创造美,生智慧,养美德。

为了满足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以社团为主要方式,打破年级与班级的局限,以“智能水培”为课程载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问题与挑战,引领学生展开系列研究性学习。例如以“水培蔬菜的营养价值”“水培蔬菜的创意销售”,引导拓展实践,丰富体验,激发思维,让学习更富活力。

(二)跨界统整,打破学科边界

我们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生态式种植为突破点,把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统筹教学,将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相互交融、有机结合。例如将种植与语文阅读写作相整合,以“种子、叶、花、果实、树”为主题,串联起绘本、诗歌、科普、语文书,形成植物阅读的系列;种植课上丈量种植地,写观察日记,绘本写生;“丰收节成果博览会”上,设计海报、朗诵诗歌、品鉴美食等活动更体现了学科的大融合。

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进行嵌入式的融合,既有“学科内的统整”,又有“跨学科的统整”,还有“学科与活动的统整”,跨界与统整丰盈着学生的学习课程。

四、多元评价,重塑劳动教育价值观

重过程积累,积淀档案资料。春种秋收,学校每年的春日播种启动仪式上,学生利用文明积分或种植币兑换种子,在老师与家长义工的带领下播下种子,播种希望。学校在校园网平台为建立电子成长档案袋,帮助学生记录自己实践探究的过程,根据年段特点,上传储存不同形式的资料。低年级学生可以以活动照片、绘画作品为主,中高年级学生以观察记录、体验日记、调查报告、創意设计等为主。学校还对每位学生进行星级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搭展示平台,激励全员参与。学校以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劳动节等为契机,给学生搭建展示种植实践成果的平台。例如DIY创意种植设计比赛、以“蔬菜、瓜果、花卉、农作物”为元素的艺术节时装秀、我的种植故事演讲比赛等。例如,校“小飞侠”商学院,整合学校绿色种植基地、广播站、电视台等阵地,让孩子们自主设计课程、招募成员、策划活动,长短线结合,既整合传统的德育活动,又紧随时代的变化,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综合协调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未来生活赋能。

在这里,见证的不仅是植物的生长,更是学生的自然生长。在这里,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围绕学生成长进行设计,创设整体关联的生态种植空间,全方位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发展,孩子们在与各类资源的互动中建构新经验,不断丰厚生命体悟,孕育生活的智慧!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水培探究课程
水培植物霎换水
水倍植物要换水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设问引导探究
《环保水培园艺》教案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环保水培园艺》教案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