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本位下幼儿积木游戏的探索与策略

2019-09-10 07:22叶小艳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图纸积木建构

叶小艳

鼓楼幼儿园的单元课程秉承“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的特点,牢记“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把“游戏”“环境”“经验”作为支持儿童探索的关键词,鼓励他们做中学,在探索活动中主动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本研究以大班幼儿积木游戏为例,通过“计划一行动一反思一再计划”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模式开展研究,让孩子们不仅思考建构的目的,而且将生活经验延伸到建构作品中,将已有经验和新经验不断碰撞、融合,最后将作品经验又拓展到生活中,螺旋式发展。

一、小小积木引发的思考——积极、有效地回应幼儿

积木从简单的搬来搬去到平铺、垒高、创构成建筑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建构。有时候是先构思再建构,有时候是在建构中发现规律,有时候是根据生活场景和经验进行建构。然而,如何让积木玩出深度和意义,如何高效、有质量地投放游戏材料,引导大班幼儿有目的、有主题性地合作建构?如何有效促进区域问的互动和互助?如何正确把握幼儿游戏的“最近发展区”适时指导和添加材料?这些都引起了我的深思,也就是本案例研究的目的。

二、让游戏成为课程的一个支点——有主题、有目的性地建构

大班幼儿在建构的目的性、持久性、合作性上相比小、中班幼儿都提高很多,能够按主题进行讨论搭建,并在搭建中能够合作、商量、分工。为了丰富幼儿设计图纸的经验,我利用集体活动时间和他们一起讨论各种不同建筑的特征(楼房、公园、超市、火车站等),并和他们分享了建筑师的设计图纸照片,告诉他们图纸的作用及如何使用。然后在建筑区紧邻的美工区多增加一张小方桌和纸张、笔,供幼儿来设计、绘画简单的图纸。我们将每次绘画的图纸塑封后,根据幼儿的主题命名立在建筑区,供幼儿搭建时参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幼儿在积木建构中,不仅学会了方位词的运用,如“上方”“旁边”“下方”,而且能将其投入建构设计中,设计出相应的建筑图纸,在进一步的建构中,又加深了对形状的理解,大大促进了空间能力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有了设计图后,每次幼儿在搭建前都会选择好“今日主题”,在搭建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想法和构思,出现这种情况和冲突时,我并没有直接介入干预,而是在游戏后组织幼儿将新的作品画出来,并展开讨论、评价:前后设计图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这样搭建?建构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

随着设计图的出现,幼儿在建构时越玩越深入,时间也越来越长。于是,我们将第一天的作品保留,第二天在原有建筑作品上继续深入,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如果有新的想法可以将再次修改图纸,建构结束后再绘画作品图,观察讨论两次图纸的异同。

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我们决定每周更换建构主题,之前的作品都会用拍照或绘画的方式保留。每当要更换新主题时,小朋友就犯难了,因为之前的大型主题建筑占满整个建筑区,要搭建新主题,就要把积木都推倒重新分类,无疑这要花很多时间。但是积木的分类摆放在幼儿建构中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材料分类后,幼儿对材料的大小、形状、数量都能够一目了然,使得幼儿接下来的“创作”不再盲目,也使幼儿有机会用到各种形状的积木,尝试更加复杂的搭建。

于是,我们和幼儿重新制定区域游戏规则。首先让他们意识到按类收拾整理玩具也是一项重要的本领,虽然耗时耗力。其次,每次收拾材料前,我们会将幼儿的建构作品拍好照片,并加以命名,贴在建筑区作品栏里。最后,与幼儿共同讨论出每周五专门进行收拾、分类整理积木。当他们意识到收拾的重要性后,热情也跟着上涨起来,不仅按积木形状分类入筐,而且还收拾出了两个空的备用筐。

三、分层指导。儿童在前——循序渐进地促进每个幼儿发展

单元课程提出“分层指导,儿童在前”,旨在通过分層目标、差异化指导、分层材料提供来实现教育的循序渐进,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的建构活动通过“走进来、走出去”鼓励幼儿互帮互助、区域互动,邀请那些“禁区”的孩子一起来玩,消除积木游戏中的性别差异和建构能力不均衡,尽可能以最大限度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走进来——强带弱,分配小组长,平衡性别差异。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班级幼儿的建构能力存在差异,积木游戏总是那几个建构能力强的幼儿在玩,那些建构能力一般的幼儿,因为怕技能太弱被嫌弃,建筑区仿佛变成了他们的“禁区”。而且,建构区性别差异也很明显,女生因为缺乏积木建构的经验,建构能力仍处于早期的阶段。于是,我们又展开了一次讨论:如何解决建构能力不均衡的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分小组进区域,将搭建能力强的几名幼儿分配到每个小组中当小组长,每天或每周一个小组搭建,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合作搭建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女孩子在积木区玩游戏时还加入了新元素,她们会在建筑区搭建厨房、娃娃家,加入小人玩偶、塑胶动物、娃娃家的家具等。实践发现,当鼓励大家一起参与建筑区活动、提供平等的建构条件和机会时,“禁区”自然就消失了。

走进来——区域间互动,鼓励幼儿自制玩具材料。当幼儿能够搭建出精巧的建筑物时,他们还会为自己创作的作品赋予艺术性和表演性,会给建筑物命名,并做一些标志、做一些戏剧游戏等。孩子们的融入让我不禁思考,区域问的互动也是提高幼儿游戏积极性、丰富游戏内容的好方法。如美工区幼儿可参与建筑区主题讨论,并帮助自制辅助材料(花草树木等),只要与建筑区建构主题相关联,美工区、生活区、科学区的幼儿都可以参与进来,随着主题更换,灵活实现区域问的互动。

走出去——平行班互相学习、指导。除了“走进来”,我们还鼓励“走出去”,平行班互相学习、指导,分享好的建构经验,并学习其他班好的建构行为,每次搭建后及时分析、讨论与评价。我们的建筑师会去邻班指导,邻班的幼儿也会来参观我们的建构作品,一起交流分享建构经验。

适时增添辅助物,进一步丰富游戏内容。辅助性材料在大班幼儿建构中有什么影响?如何投入辅助物能最大限度促进大班幼儿建构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如何根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合理选择辅助材料投放?在班级建构区(场地周围有积木整理柜),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单色积木。分别投放不同结构的辅助性材料(不投放/低结构/高结构),观察幼儿的游戏偏好(喜欢/不喜欢)、争执行为、社会性水平(个人/团体)、认知性游戏行为(游戏认知/建构行为/象征性行为)、作品主题情节及复杂程度、建构技能等方面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每次观察后,请幼儿解释作品主题及缘由并展示作品,重点探索不同结构的辅助性材料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积木游戏中投放的方式和策略。研究发现,适时添加辅助材料在大班建构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过于丰富的高结构辅助材料的添加使大班儿童非游戏状态增加,降低了建构频率,合作游戏的频率也明显下降。适时添加半成品、低结构的辅助材料能帮助幼儿解决材料问题,一些来自生活和自然的低结构辅助材料同时也给幼儿在更换主题、丰富主题内容方面提供了思路和创意。

四、反思与建议

游戏时间、空间、机会的保障。研究发现,场地的限制还是幼儿建构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也扩大了积木区场地,从室内搬至室外,有的是平行班共用建构区,保证了幼儿游戏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此外,我们还为积木区地板铺上了地垫,增加积木筐和积木架,与表演区、娃娃家等活动区相邻,鼓励区域的互动。如果有条件允许,可以建立专门的活动室(大班大型主题建构作品)。相比于小班幼儿,大班孩子随着建构能力和思维、创造力的提高,其建构作品会具有更大的主题性和复杂_生,所需要的建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这些作品不管是构思还是选择材料,还是不断完善调整,都需要时间、场地和材料的保障。应保证至少一天一次,一次40分钟以上的建构时间。充足的时间不仅能保证作品的质量,而且也有利于区域互动。

适时介入,做好引路人。研究表明,教师用心观察、记录并引导儿童在积木区的活动,有利于幼儿选择合适的配件和材料,以丰富儿童的游戏与学习。那么如何做观察、记录和引导?首先,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投放、变更和调整游戏材料,避免因为材料不足而导致幼儿游戏停滞。其次,丰富幼儿的建构经验。在幼儿建构前,教师可以引导大班幼儿商量搭建的主题、布局及建筑物的结构,和同伴讨论分工合作、辅助物的选择等。

将主动权还给幼儿。在积木游戏中,教师除了是引路人,更是观察者。首先,记录的时候应尽量真实、客观。其次,分析儿童行为表现的原因,应采取具体、得当的策略。最后,反思和进一步完善游戏材料、教育策略。当发现幼儿游戏时材料不足或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添置辅助材料,把握幼儿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之间的矛盾,真正推进幼儿的发展。

通过多次的讨论、调整,以及辅助物的渐进式投入,建筑区变得“活”起来,开放式的材料、主题的融入、区域的互动让幼儿在建构中不仅思考建构的目的,而且将生活经验延伸到建构作品中,将作品经验又拓展到生活中,螺旋式发展。积木原本是一块块木头,经过幼儿的想象和演变后,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游乐场、公园、摩天大楼,甚至是神州发射台……建构区的主题和游戏情境也变得更加丰富,幼儿在认识形、色、空间的同时,丰富了生活经验,提升了建构技能和认知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猜你喜欢
图纸积木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堆积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浅谈汽车线束产品图纸管理
看图纸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
爸爸的“神秘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