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民航客舱服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19-09-10 09:55薛菲
现代盐化工 2019年6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薛菲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是立足学院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针对性地编制课程的过程。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将从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目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校本开发课程运行的保障机制和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等4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1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目的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空中乘务专业是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开设的专业,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空中乘务专业的专业建设,重在培养符合航空公司或机场需求的高端民航业服务人才,必须不断探索如何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从教学质量的提升入手,深度研究校企合作模式,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达到就业标准。因此,要根据整个职业所要求的工作过程来开发专业课程,把用人单位对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要求整合起来,把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标准,通过校企双方合作的模式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与此同时,校企双方应该以职业能力为本,不断地优化课程体系。这对提升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以及丰富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校企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本课程开发工作现状,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够科学,偏重理论并缺少大量的典型工作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内容。(2)企业参与的深度不够,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体现校企共评。(3)教学实施过程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偏重服务技能的培养。(4)在校企合作方面采用学校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要突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从课程的角度入手,采取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方式。据调查,江苏省有30余家高職院校开设了空中乘务专业,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共建该专业的,但是,校企合作共同深入开发课程少之又少。通过走访兄弟院校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空中乘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完全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开发专业课程的高职院校并不多,最终合作的效果也不够理想,企业主动参与研究的意识也没有被激发。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也欠缺对专业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准确认知,课程开发的管理受到一定制约。这些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民航客舱服务”校本课程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民航客舱服务”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和思路上,粗放型的研究缺乏对行业要求更加细致入微、动态发展的关注,缺少切实从复杂的行业要求出发,探索尊重高职学生思维特点和学习接受规律的基础研究;在对“民航客舱服务”教材的内容及体例研究上,粗放型的研究未能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同时,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和模拟舱实操过程进行系统化开发,侧重解决在模拟舱实操过程中的难点、重点[1]。

3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3.1  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激励政策

高职学院想要真正推行教学改革,就必须大力激发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例如,通过开展院级教改课题的申报,把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跟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同时,可以鼓励教师“走出去”,多与其他兄弟院校学习交流,开展空乘专业研讨活动,例如探讨如何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等内容,多开展这样的专业培训,可以提升老师们的积极性和课程开发能力。

3.2  优化对教师的合理评价

高职院校应该探索对专任教师的评价体系,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应该提升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提升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方面的奖励,设计出具体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教学的科研工作进行合理的量化考核。

3.3  健全政府推动机制

政府应该重点支持并推动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度发展,出台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各种激励政策和法规条文,大力支持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培养人才的培养方式;大力推进企业参与到学校专业课程开发的建设中,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奖励的激励方式鼓励一部分比较积极的企业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3.4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

高职学院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企业方的专家具备一线的专业实操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是课程建设的必经之路。但是,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可以同时满足学校和企业双方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专业课程开发以及社会影响度等方面都获利益的诉求。在校企双方合作开展课程开发前,学院要制定校企双方有关课程开发建设权益、商业机密保护的合同,确保合作双方免除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课程开发。

4    校企双方协同合作拓展课程开发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空中乘务专业对空乘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航客舱服务”是空中乘务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客舱服务技能、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特殊旅客服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以及民航安全管理意识。因此,该课程教学设计的培养目标应该围绕课程的核心能力展开,课程开发的内容既要强调培训学生掌握扎实的客舱服务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掌握优秀的民航客舱服务技能。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当中,要同企业方不断地深入探讨,通过研讨、说课、磨课等方式整合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符合空乘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开发案例。这些典型的教学案例也要结合当下课程思政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基于校企合作形式,从教学对象、教材、教师及教学环境等角度出发,开展对“民航客舱服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及实践探讨。力争推出符合新时期乘务工作实践需要的“民航客舱服务”校本教材,探索如何有效地结合企业来提升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进而推动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推动相关教师研究者积极投身立体、全方位的课程开发实践。

4.1  构建校企共评的“民航客舱服务”课程标准

通过组织校企调研,同合作企业的老师组织研讨,针对该课题进行了关于修改课程标准的深入探讨,进一步把握乘务人员最新的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并整理出空勤岗位及地勤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其次,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科学制定“民航客舱服务”课程标准,重点分析“民航客舱服务”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重点教学模块以及教学评价体系。

4.2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完成“民航客舱服务”校本教材的建设

“民航客舱服务”校本教材以民航乘务业务为载体,进行模拟舱实操教学。该课程是空中乘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该校本教材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将岗位所涉及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融入到各个情境中。

本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模拟舱实操能力,同时通过对有关问题和有关领域的延伸思考,启迪学生的想象空间。该教材设置的专业内容,既属于知识学科,又属于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模拟训练,可系统了解民航客舱服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4.3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职业性”“实践性”,它的价值在于受教育者—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而检验这个成果的就是用人单位。这就决定了: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单单来自学校,更多地来自企业和学生[1]。

5    结语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校本課程开发研究,这一研究不仅能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养,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研能力,培养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学名师。同时,也能使企业方的老师更加了解学校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政府、学校相关政策的激励,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提升企业的参与度和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认同感。专业教师也应该多参加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探究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实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玉霞.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121-122.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