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华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数学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更能培养思维能力。在“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要凸显四性:设计整体性练习,促进知识内化;设计针对性练习,强化教学重点;设计开放性练习,挖掘知識潜能;设计层次性练习,促进个性发展。
设计整体性练习
课堂练习设计时要关注练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厘清每一部分设计的内容,对其在完整的知识体系里面所占的位置进行理解,并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思考,让练习更加具有整体性与针对性。
设计课前过渡性练习 教学新知前,要依据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过渡性练习,为新知识学习打好基础。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设计这样的过渡性练习:(1)下面这些数字,都和哪些整十数接近?
51 78 97 69 4 432
(2)在括号中,可以填的最大数字是什么?
( )×26<120 154>43×( )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非常强,新旧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对知识结构有了深入的掌握之后,才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得到有效的正迁移,得到良好教学效果。
设计课后巩固性练习 巩固性练习,可以让学生对新知加以巩固,知识得以系统化,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这样的巩固练习非常合适:
(1)说说下面每个算式中的商的最高位是什么?
380÷68= 95÷23= 423÷52= 603÷76=
(2)在下面的式子中,括号里面可以填什么数字?
商为1位数:( )90÷48,645÷6( ),329÷( )1;
商为2位数:( )32÷23,818÷8( ),( )93÷59。
设计针对性练习
教师要基于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练习的题型、时间、内容、数量等进行设计,进而让课堂练习更加高效。
基于“迁移点”——设计针对性练习 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往往会被负迁移影响,进而产生“数学错误”,通过变式练习促使学生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有效地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可以设计这样的习题:①(25+12)×4;②24×22+24×28;③25×(10+4);④56×101-56;⑤(32+16)÷8;⑥18÷(6+2)。这些习题,对于①~④题,学生能够通过乘法分配律展开非常方便的计算。⑤属于乘法分配律运用的变式,学生比较之后,可以看到虽然⑤题没有包含乘法运算,不过却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而⑥题则只能按顺序计算。
通过变式练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体验,避免了负迁移对探索新知的影响。
基于“重难点”——设计针对性练习 心理学研究发现,要想对一种知识进行掌握并形成相关技能,就要进行合理的重复练习。例如,在进行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练习时,如果只是将类似125×9×8的习题重复性的展示给学生,学困生也可以通过模仿做出正确的计算。教师这个时候可以将“(5+5+5+5)×25”这样的练习题展示出来,为的是通过不同的题型来对计算的算理进行巩固,让学生冲破思维定势,把握练习重点。
设计开放性练习
要想让数学学习有效进行,教师在对练习进行设计时,可设计些学生自主探索能解决的开放性题目,进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得到培养。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有一个房间,它的长和宽分别为4米和3米,这个时候有五种地砖:20×20厘米(每块2元)、30×20厘米(每块2.5元)、30×30厘米(每块3元)、40×40厘米(每块10元)、50×50厘米(每块18元),请你设计铺设方案。方案中要花多少钱来购买地砖?并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练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通过思考设计出了很多方案。有的设计了需要花钱最少的方案;有的根据房间的大小,设计出了不会形成材料浪费的方案;有的根据地砖大小来对方案进行了设计,方案具有个性化。
设计层次性练习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还要注重层次性,进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感悟,思维得到发展。
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例,可以分层设计练习。基础题:有一块面包,它是个长方体,现在知道它的横截面积是100平方厘米,长40厘米,求面包的体积。拓展题:现在有一段方钢,它具有100立方厘米的体积,横截面是正方形,边长是5厘米,求方钢的长。方钢每立方厘米重8克,请问它的质量是多少。在这一习题中知识涵盖面广,有的学生解题速度不快,教师要在学生完成解题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讨论,争取所有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对题目进行正确解答。这样分层设计,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对综合类问题进行熟练解决,还可以让学生在开放型题型的帮助下发展自己的思维。
教师在对数学练习进行设计时,要重视练习的整体性,针对性、开放性、层次性,从而对练习进行精心设计,进而让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使学生高效学习,获得良好课堂练习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