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2019-09-10 12:56赵德信
天津教育·中 2019年7期
关键词:渗透思考德育

赵德信

【摘  要】小学语文为之后的整个学习生涯奠定学科基础,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传输,更包含着大量的人文与德育思想。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学科,能够更轻松、更有效地渗透德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语文课本中的德育资源,未能做到有效渗透。因此,本文从解析当前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提高渗透效率提出几点个人思考,以期为推动小学德育事业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刚起步的阶段,如同一张白纸,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得到正确引导,他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同时,在这个阶段对其施以德育,也是更高效的,因为他们对事物还未形成自己的看法,容易接受熏陶和感染。此外,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很大程度上具有思想引领作用,课本中收录的美诗美文是中华优秀文明的缩影,同时也是最好的德育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陶冶思想情操大有裨益。

一、当前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滞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是为了通过学习语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但是互联网技术正在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更是瞬息万变,如果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亦步亦趋,及时得到改进和完善,将会丧失教育意义。同时,当代的小学生,其群体特征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变化,传统德育渗透形式恐怕以难以为继。

(二)普遍脱离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最终体现在个体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因而该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以符合小学生认知和行为特征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视角看待周遭的事物。如若不然,德育渗透将丧失意义。

但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德育渗透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形比较普遍。往往存在教师空谈道德,与现实世界相割裂,导致学生明白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读法和寫法,却并不明白其中深意,未能以此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

(三)将德育与道德说教同等化

个体的行为和特征具有特殊性,一个班级里有听话的学生,也有调皮捣蛋的学生,有遵守纪律的学生,就有破坏规则的学生。面对后者,一般教师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采取严厉批评与指责的方式完成道德教育,严重甚至对其进行体罚。德育的渗透在这时成了道德说。但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无法达成有效的道德教育,还可能因此在学生心中烙下伤痕,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

(四)评价机制僵化

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下,评价学生对某一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判断依据,对德育的评价也是如此。整个教学环境以追求高分数为导向,以分数高低为评价因子,导致德育形式趋于畸形,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二、关于如何渗透的几点思考

(一)引导深入阅读,体会道德情感

深入阅读课文,有助于促进学生体会文章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尤其是渗透着道德教育的文章篇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读懂读透。比如小学二年级课本中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师可以领读,学生跟读,过程中情感要充沛,语调要抑扬顿挫,让学生投入饱满的情绪,去感受文字和语言背后渗透的思想内核。明白“雷锋叔叔”此处不只是指一个具象的人,而是乐于助人、善良美好的代名词,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雷锋叔叔”这个榜样,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热心,乐善好施的人,从而达到德育目的。学习四年级课文《黄继光》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黄继光身上的爱国情怀,忍受烈火吞噬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学生在这样的熏陶下,体会黄继光的高尚人格,并逐渐树立团结意识。

(二)解读汉字构成,发散个中深意

中国汉字缘起于象形文字,发展至今,很多字依然保留着象形特征,因而通过解读汉字的形态构成,便能够窥其内涵一二。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育时,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形态、笔画、结构、读音。然后在认字的过程中,无形的渗透德育。比如在教“孝”这个字时,进行文字解构,告诉同学们“孝”的上半部分是“老”的一半,下面是“子”,意思就是说先有父母,才有你我,因而我们要爱自己的父母,并且孝敬他们。再比如,对“爱”这个字进行教学时,向学生解释,“爱”的上边部分是“心”字的变形,下边一个“友”字,意思是说我们要心里装着别人,学会关心和关爱他人。通过这种方式来渗透德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以简单通俗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体悟古诗名句,陶冶思想情操

小学语文课本里选编了一些经典的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故事,这些古诗词里不仅包含着很多美好的意象,如床前的月光、天边悬挂的月盘、美好的田园生活、飘扬的柳枝等等,蕴含着很多真切的思想情感,爱国情怀、思乡情感、离愁别绪、关爱友人……很多情感都与当下德育培养目标相吻合。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挖掘其中的深意,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情感需求相结合,以此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和约束其日常行为,完成道德教育。比如学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教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故乡;学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受母亲的伟大;学习《山行》《咏柳》《题西林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体悟这些古诗名句,一方面培养道德素养,一方面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其沐浴其中,浸润心灵,形成美好人格。

(四)细心观察生活,分清美丑善恶

学好语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分口头和写作两方面,小学阶段的孩子仍然处于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有比较旺盛的表达欲望,语文教师要把握学生这一特性,细心呵护其爱好表达的习惯,并积极引导。生活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素材库,因此,无论语文课堂内外,教师都要教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善于记录外部事物的变化,并将其转化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通过体验生活,辨明美与丑、善与恶,提高感悟,从而潜移默化中完成对自身的道德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写周记,让学生在周记中记录生活点滴,激发对写作和热情,并且周记中的内容,日后将会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出去春游、秋游,然后写游记,或者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并写观后感。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悟,然后书写出来,交流心得。实践中得来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对写作也有很大帮助。

(五)及时发现问题,善于引导反思

通常在完成一个篇目的学习后,教师都会布置课后作业,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收发和批改作业成为很好地观察学生动态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从作业中把握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的吸收程度、存疑的地方、需要教师深化和二次讲解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对其心中所想,有个大致把握,如果发现有不对的地方,可以及时予以指出并纠正,然后仔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明白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比如,教师在收上来的周记本中,发现有同学记录了自己和同班同学之间发生的不愉快,其中有比较情绪化的负面表达,这时教师应该把该同学叫到身边,耐心询问情况,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要给学生讲述同学之间要相互宽容体谅,友好和谐相处的道理,并引导其积极反思自身是不是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另一方面,积极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避免其内心积压不快,影响心理健康。这样一来,就能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有效完成德育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美好品格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继续深化德育培养,值得我们反思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1).

[2]孙映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5).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渗透思考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