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 要: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在语文教学环节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捕捉和发现问题的敏感程度,同时也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引领;成长;发展
前言: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思想已经具备较强的成熟性,因此对其树立“问题”意识,使其养成一种提问的习惯,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优化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有史以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从产生疑问又不断解决疑问的过程[1]。早在宋朝时期就有哲学家提出“学则需疑”的教育理念,阐述在读书过程中,没有存疑的人,应想办法让其产生疑问,而对于有疑问的人,则应设法引导其自行解决疑问,可见疑问化学习模式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取优化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来说,在学習语文的过程中,有较多学生都对问题心存疑惑,但由于自尊心作祟,使得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对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进行树立,并对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打消,使学生懂得提出问题并非无知,反而是一种对知识充满探究意识的表现。同时,通过提出问题,还可以确保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切磋,从而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以《庖丁解牛》为例,进行本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以交流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使课堂教学氛围具有较强的和谐宽泛性。具体来说,问题分别为,其一:庖丁解牛中涉及的重要人物是谁?其二:庖丁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厨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阅读,会有效提升阅读效果,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在阅读完整篇课文的内容后,学生就会得到教师提出的答案,问题一的答案正是庖丁本人,问题二的答案是庖丁是一个技艺炉火纯青的厨师。在学生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此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庖丁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解牛能力呢?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得出结论,这是由于庖丁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练习厨艺,终于成为一代名厨。
二、养成习惯,主动探究问题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对提问具有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阐述,当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学生起初不想在班级所有同学的面前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无记名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先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在纸条上[2]。首先,从最后一个座位的学生开始,将纸条往前面一个座位学生手中传递,直到所有纸条都传到第一排学生手中为止,教师将所有纸条进行收集,然后统一念出纸条上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提问的形式,极大促进了学生的提问动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提问在小组内展开,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对每一个小组的提问内容进行分析,最终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以此启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本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述了在秦晋两国准备联合攻郑之前进行的一场外交。课文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人物性格丰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组内对各类问题进行提出,尤其这篇课文属于文言文,因此学生也应对文言文中不理解字、词、句的注解、含义进行提问。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可以不用写每名学生的名字,只需将组别的序号写上即可。本篇课文出于《左传》,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而烛之武退秦师正是本书的一个精彩片段。学生提问首先可以从对左传存在的学习疑惑开始,然后在分解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片段的内涵。这种提问模式可以从整体层面以及细节层面都对课文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通过提问更加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传授方法,善于提出问题
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现象,并不是怯于提问,而是不知该如何提问,不知问什么问题有助于学习能力提升。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3]。这样提出的问题才具有价值,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学生可以在问题中学到更层面的语文知识,比如透过作者的描述去窥探作品的内在,比如通过对人物性格的解读,去串联故事主线,进而对故事的结构进行认知。
仍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可以从正面进行,但也可以从反面进行。比如对本篇课文进行提问,教师可以采取反弹琵琶的模式进行,首先第一个问题,本文的主要人物烛之武明明是一个国家功臣,可为什么课文中却有一段描写认为烛之武已经老了,不能做什么贡献了,这样的描写是有损烛之武形象的,但为什么还要这样描写。第二个问题,烛之武在劝说秦伯后,竟然结盟了郑国的人,这种行为属于背信弃义,但为什么作者还要这样描写呢?教师提出这种反弹琵琶的问题,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文章进行精细化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懂得表层的描写并不能代表作者的真实意图,如果仅凭对某一段话对课文进行分析,未免落入断章取义的层面,而要想真正对全篇课文的意思进行理解,则必须熟读整篇课文。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对课文产生兴趣,通过对全篇课文的学习和分析,才能真正弄懂一篇课文。
结语: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新课程改革核心内容为原则,以“问题”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新华.试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学周刊,2020(12):70-71.
[2]王雅萍.问题与反思:走向课改深处的高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20(08):103-104.
[3]张以民.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成长与发展[J].文教资料,2019(3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