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2019-09-10 09:04饶素玉
锦绣·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经济高职院校

饶素玉

摘 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促进就业工作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主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新经济常态下对当前整个高职就业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从而全面促进高职毕业生精准就业和就业稳定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经济;精准就业;就业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安定稳定,一定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着千百万个毕业生和家庭的福祉”。2019年5月2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的高度重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事要事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多。做好就业工作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特征

(一)高校当前专业建设创新力度不够

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大学只有顺应时代的呼声,回应时代的召唤,才能把握历史命脉。高职院校要推动理论创新,制定相应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成为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关键的引擎和动力,为国际经济和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综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专业设置与调整过慢;二是校企合作机制缺失;三是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四是专业建设主体责任不明,最为典型的是顶岗实习计划没人落实,学校和企业相互推诿,给学生技术技习得造成致命打击。[1]

(二)供需矛盾下部分毕业生选择“慢就业”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使得“最难毕业季”成为近几年的网络热词,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加之往年一些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即便客观上用人单位岗位数量可供选择余地很大,部分大学生依然选择“慢就业”。部分毕业生主观意识上对待就业态度消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导致了“慢就业”。这部分学生的“慢就业”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校园双选会热情度不高;校院级专场宣讲会积极度不够;部分毕业生毕业初期离职相对频繁。

二、当前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应用“互联网+就业”招聘模式,提升精准就业服务水平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可能会造成失业率增加的情况,作为就业重地的高校,应该要积极探索招聘会新模式,如可采取“校园招聘月模式”,实行招聘会分批分类进行,以集中优势企业大型招聘会为主,中型招聘会为辅,常年企业一对一宣讲等模式,充分创造企业和学生零距离交流、洽谈的机会。此外,可通过网络招聘与传统的招聘形式相结合,减少学生搜集就业信息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成本。针对前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学校可进行严格筛选,筛选条件可从薪资、有无住宿、交通、福利、公司文化等,并结合专业特色,优中选优,并提前将优质岗位信息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QQ群、微信群、邮件等各种互联网方式发布到毕业生手上,保障毕业生能及时得到学校精心为他们挑选的优质单位,通过精准就业服务保障就业质量。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构建“融入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可依托相关部门出台相关创新创业教育与学分制结合等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分层分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和立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2018年开设了共计28门校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8门网络创新创业课程。同时加强创业师资培训力度,本校有近30人参与浙江省创业导师培育工程,2人被聘为浙江省高校创业导师。学校为了更好的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建立了创业学院,作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特区,创业学院借助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行业企业等创业实践资源,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打造“一体、两翼、两推力”与浙江特色小镇互融发展的“一站式创业教育集市”,培养自主创业的小微企业家和转型升级企业岗位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最终培养“和谐创业人”。目前众多高校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学院,建议在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孵化项目,鼓励多种形式进行创业,这样带动自身就业创业,也可以促成带动其他毕业生就业创业。针对在校生,可采取“课堂互动教学+项目实操”的培训方式,实行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培养创业精英。根据学生的创业项目和项目类别,量身制订个性化创业培养方案。

(三)关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持续做好“就业后服务”工作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当前经济生活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关注刚出校门暂没找到工作的那部分学生,对促进高校的就业质量和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已被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服务已由国家购买,下属的各级人才服务机构或社会组织具体负责。首先学校应建立精准的“就业后”服务管理机制,在人员、场地、经费上予以增持,为毕业生精准的發送实施“一对一”重点帮扶,跟踪服务未就业毕业生、落实扶持政策。[2]其次建立多方合力的离校学生管理机制,搭建多方合力的政府与高校之间互通的毕业生数据平台势在必行。高校要发挥作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桥梁的搭建作用,制定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关系表,用活人才机构的信息资源,真正实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高校和离校未就业学生之间的无缝对接。[3]最后是要扩充离校未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离校未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高职院校应该扩充就业指导老师的队伍,让他们接受专门的职业指导师理论学习,并组建一批稳固的队伍,专门针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后续跟踪、调查并做好后续就业指导服务。

三、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了我们足够的底气和硬气,“青年强则国家强”,只有能顺应大变革时代的大趋势,未雨绸缪,苦练内功,才能永远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黄宏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目标管理及实施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2]李小燕,李雄.福建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探析[J].山西青年,2016(02):39-40.

[3]张炜,朱倬然.试论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改革与开放,2016(20):91-92.

猜你喜欢
新经济高职院校
新经济形势下解析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
新经济形势下解析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中国GDP或增加“新经济”成分
论新经济时代下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