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新凤
“雅”,是个美好的字眼。《辞海》中“雅”的多个义项告诉我们,“雅”是“正道,合规范”;“高尚,不庸俗”;“美好,不粗鄙”。“雅学”不应是“死学”“僵学”,也不全是“苦学”,当然,也别于“乐学”。
雅学是“诗”之学。“风、雅、颂”是诗歌的类型;“赋、比、兴”是诗歌内容的表现方法。所以,“雅”本来就是一种诗体,“诗”自然就是雅正之言。“诗”与“雅”血脉相依,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无可置疑的。“雅学”有“诗”性特质,是“诗之学”。所以,雅学应有诗性的学习内容——开放;应有诗性的学习方式——内隐;应有诗性的语言表达——灵性。
雅学是“和”之学。“和”是一种融通了极化现象后的美好境界。百年的语文教学发展史启示我们: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极化现象严重,在做钟摆运动。要解决极化矛盾,就需要融通。语文教学从宏观到微观都需要融通,要树立雅俗共赏的优课观、主客相生的师生观、显隐结合的师生观、言意相谐的性质观,这些都是融通之道。还要追求方方面面的细节融通,如:言意互转,同构共生;教学合一,互促互融;虚实互补,融会贯通;诗文互融,相得益彰;一进一出,圆融和美; 一呼一吸,吐纳有序;一扩一收,伸缩自如;文字画面,切换补充;内容形式,骨肉相连;作者读者,两情互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等等。针对不同文体的课文,要寻求不同的融通点,如:状物文章——形神融通;写人文章——表里融通;写景文章——情景融通;叙事文章——事理融通;民间故事——虚实融通;绘本教学——图文融通;寓言故事——言意融通;诗词文章——诗(词)境与语境融通。融通就能生“和”,呈现了“和之境”的学,就是“雅学”。
雅学是“用”之学。“雅”在词典中的其中一个义项是“正的、合规范的;素常、向来”。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来、素常的样子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遵循语文的正道,回归语文的本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提示我们,语文学习要凸显一个“用”字,要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姑且不谈,对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的语文课堂,我们该如何丰化、优化、趣化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多维组练,整体提能;多层展练,阶梯提能;主体促练,自主提能”,要追求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层次性、主体性。
雅学是“美”之学。“雅”在辞典中的另一个义项是“美好、不粗鄙”。故而,一切雅的事物必定是美好的。语言是美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是美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要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要追求“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含蓄蕴藉的圆融之美”,还要追求“走向实践的和济之美、调和融通的和融之美、和畅圆润的和润之美、两极平衡的和谐之美、和乐喜悦的和悦之美、行云流水的和舒之美”。但更要追求和而不同、有冲突的和美:“学”攀“教”梯,越攀越高;“教”借“学”势,越烧越旺。
从“雅教”到“雅学”,是课堂教学的一场理念革命。语文老师不仅要追求雅致的教学风范、优雅的教學气质,更要从守护“以学为本”的童心出发,奉行“雅学之道”,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享受学习、学会学习。<D:\会刊\2019\8\尾标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