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品丽
【摘要】 教育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等等。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于此通过案例来分享关于师德提升、日常管理与国旗下讲话的一些创意与精细的策略。
【关键词】 精细管理 创意分享 创意反馈 全员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8-17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等等。因此,作为奋斗在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责无旁贷地挑起这项重担。
教育创新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如何通过创意做法及精细管理来提升办学水平,回顾个人办学经验,笔者将从从师德提升、日常管理与国旗下的讲话三个方块谈谈在创意与精细管理上的策略。
一、搭建分享平台,创新师德提升
法国作家卢梭曾经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任何东西。”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的工作不只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以自己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去影响和引导成长中的孩子们,使之终身受益,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人。
如何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培育教师健康、积极的教育观念。学校定期通过组织一系列不同主题的教师自主分享教育故事的形式来开展师风师德建设活动,有效提升教师的育人素养。近几年来都是把分享活动安排在期末的总结会议上,把传统的期末校长讲话总结转变为人人都有机会都盼望分享的总结会。这个创新做法,首次是来源于校长四年前的一个期末总结会议后,我无意中讲了一句:“总结会议到此结束,有哪位教师有不同想法可以在此提出吗?”没想到一位刚出来工作半年的热情开朗的女教师举手问我:“校长,能否給我两分钟发言的机会?”当时全场也觉得愕然,因为实在想不到这年轻的女教师要做什么?因为老师们也习惯了我以往总结会议结束就散会的。当我把话筒给这位女教师时,没想到她落落大方的站到讲台上,先是向全体教师深深的鞠了个躬,然后非常深情又快速的说了她刚到学校工作的这半年时间里,学校、同事、科组长等是如何帮她快速适应岗位的感恩话题。更惊讶的是,当这位女教师放下话筒时,另一个刚出来的临聘教师也提出要讲话,快速的用事例来表述了她对“学科师傅”的感恩。两个新老师短短时间里的发言,却让在场的老师们感受一份浓浓的温情在散播心田,也给了我极大的触动“老师们同样需要分享的平台!”
之后,就有了每个期末老师们就有了按照不同主题根据学校分配名额进行分享的一个环节,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安排所有教师都分享,所以才要求学科里面轮流出来分享。这几年,通过老师们分享的主题分别有:“我的教育精彩点滴分享”、“我的从教故事分享”、“我的家访故事分享”、“我身边的好同事故事分享”,“我的师傅经验分享”、“我的徒弟成长分享”,“回忆我的老师故事分享”,“生活需要快乐故事分享”。每次分享活动,老师们真情流露,倾情诉说,经常有分享过程激动流泪的场面;每次活动,不管是分享的还是倾听的都感受心里暖暖的,总有一股当老师的自豪与感动在内心里奔腾着。
定期的不同主题的创意分享,已经成为全校老师们真情倾诉、相互启迪、分享快乐、共同提升的精神生活的大平台。
二、反馈值日情况,细化日常管理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管理是一种境界,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们必须不断改变粗放的工作方式,事事力求“精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长期行为就会形成习惯,良好习惯就会成为品质,这种品质最终将决定个人、单位和事业的命运。
鉴于日常管理的精细要求以及反馈途径的创新便捷,学校从2013学年开始至今,都坚持每天的值日领导,在每天下班前及时的通过学校工作群,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反馈当天的校园动态。
反馈内容相当于记录校园每天发生的大小事件,涉及到每个部门的工作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做的创意以及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一)知晓权
全校教师,不管在校内没有直接参与的还是外出学习远离学校的,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及时知道学校当天发生的事情,从而像家庭成员那样更关注家里的事情,增强那份对必须家庭履行的责任感的,而不是独立的只完成自己的育人任务就满足的状态。比如:在我外出培训的几周时间里,身在外地,却能每天都知晓学校发生的事情,不是重大事件必须向我请示审批的事情,留在学校的老师们根本也不用电话骚扰我,我也能从反馈的信息中给与暴露的问题及时给出课后电话指导,因此,我极少会出现外出学习中经常要接听电话那种妨碍自己学习的行为,让自己更专注于每次的学习。
(二)荣誉感
学校会每天也公布当天不同部门组织的各项赛事成绩,比如学校象棋队参加番禺区三棋比赛中男队女队都获得冠军、xx老师代表学校外出参加班主任技能大赛获得的成绩等等,老师们都会从当天的值日反馈中知晓,从而由衷的为自己的团队获得的荣誉而倍感自豪,人的本性里都会有积极向上的追求,就会在同事的影响下自觉的去加倍努力工作,争取自己也成为值日反馈中得到表扬的一个机会。
(三)及时性
“一个萝卜一个坑”,学校每天的工作也是非常繁忙的,因此,就算自己负责的事情也偶尔会出现没有及时跟进到位的情况。但是,由于我们值日领导每天反馈的内容也会涉及到某个部门或某个班级管理上出现的漏洞,或者某个班级个别学生在校园里出现的突出的违纪行为等,比如“教学楼三楼右侧的消防栓的门被打开了、XX班XX学生在下午第一节课间擅自攀爬篮球架,XX班的两个垃圾桶周边有较多的碎纸”等等这些细节,相关信息不仅让负责人员能及时的做出整改措施,全力打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突出问题其他班主任也会对本班学生做出相应教育,引以为戒,避免重复的错误行为发生。值日信息及时的反馈,不仅是日常管理的一个细化手段,同时,大量的减少了要老师集中会议的时间,因为教育中很多的小问题已经在平时就得到解决啦。
(四)榜样效应
只要是值日领导知晓的,反馈的信息也可以涉及到某个老师或某个班级当天表现出的优秀的行为习惯,值日领导就可以在群里公开赞扬这些个案,比如:午读课前,XX班在老师还没到班的情况下,全班学生已经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做好带读,值日领导会赞扬这个班级的自主管理或者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培养效果等;少先队大队部提前启动仪仗队的衔接训练,值日领导会赞扬组织者的未雨绸缪等等,群里个案的公开赞扬,起到时刻倡导一种正能量的宣传效果,无形中成为其他老师或者班级学习的榜样。
三、全员互动参与,国旗下共成长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教育对人的主要影响不在知识,而在于精神。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康德曾说过:“道德教育是最高的教育,不以知识教育为满足”。一个人可以知识不多,能力不强,但不能没有方向、没有思想。有了思想才会有想法,有了想法才会有事做,有事做才会有突破,有突破才会有改革,有改革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发展是办学者的永恒目标。
在校园传统的做法中,每周国旗下的讲话,很多学校的做法是习惯于校长、教师代表或者学生代表站在高高的舞台上,用说教的形式给台下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话,经常舞台下师生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被无奈接受而又非常枯燥的一项活动。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德育绝不能只是空洞严肃的说教,不能流于形式,要明白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愉悦的、自主的明白每次国旗下讲话的意义,从而能正确的落实到行为习惯中。所以,我们一直考虑并踐行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的、自觉的融入到每次每次的讲话中,成为每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活动的主人,真正起到全员参与的有效教育效果。
因此,德育处就会在开学初计划好整个学年的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国旗下讲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及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篇,诚信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篇,崇尚科学、抵制陋习教育篇,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教育篇等活动主题,让学生学会爱国爱校、明礼做人、珍爱生命、超越自我、团结协作、感恩之心等,树立崇高理想,争当一名文明的现代小学生!
德育创新点在于,德育处要求每个负责讲话的教师或者班级,都要提前两周准备好发言稿,并且,特别强调的是每个讲话稿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喜欢的形式穿插师生互动的环节。
案例一:班级学生代表讲话的可以用小品或相声等丰富的形式来展示,老师的讲话可以穿插围绕主题设立的现场抢答式问题于其中,也可以现场让学生分享对主题讲话的感受,对于积极参与分享或者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由主持学生马上奖励一份早已经准备好的小礼物,可以是一本盖上学校印章的课外书,可以是一张盖上学校印章的“积极参与印花”,可以是一份学习用具等等,奖品都是学生平时喜欢的。
案例二:开学典礼上校长会让台下的学生自主分享自己的学期目标以及行动目标,副校长进行安全讲话时,会把安全常识要求列成选择题或者辨别题或者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互动完成,班级代表会用日常常见小品的形式完成“尊老爱幼的传统教育”,教导主任讲话中会让学生自己讲讲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或讲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
因此,每次国旗下的讲话都变成了学生非常喜欢的一次德育大聚会,在快乐的氛围里自觉的领悟了主题的意义与要求,国旗下讲话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每一学期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逐步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领与育人作用。这些创新形式既产生了“树立榜样、激励进步”的作用,也拉近了教育和受教育之间的距离,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旗帜下全员参与让师生都更好的得到共同发展的需求。
作为一名多年奋斗在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真可谓是指导学校精细化管理的金玉良言。正如一开始所强调的,教育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等。同样,光具有理论知识的加持显然不足以在学校精细管理的日常中游刃有余,我们还需要众多实际操作的示例来启发思想、举一反三,这便是本文为“学校日常管理中的创意与精细策略”这个庞大主题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 参 考 文 献 ]
[1]程振响,胡淑云,龚孝华,金薇薇.校长走向卓越的管理智慧[M].南京大学出版社.
[2]李唯.国旗下讲话微课程教学设计[M].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教育出版社.
[3]曹德辉,胡瑛.诊断与反思—让教师走向自主发展[M].南方出版传媒广东经济出版社.
[4]张云鹰.开放式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闫德明.学校品牌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