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那股“生命”的“流”

2019-09-10 18:55程锋
天津教育·中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生命

程锋

【摘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课堂生成就是一股涌动的暗流,教师就会迎来许多未知考验。高中课堂教学中,针对种种课堂心理的成因进行探究非常必要。只有对学生心理细加琢磨,揭开课堂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良策,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课堂应激事件,才能正确引导课堂中那股“生命”的“流”。

【关键词】课堂生成;课堂心理;应激;成因探究

这是一堂作文课,设想通过介绍积累材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学会对选择对象发表观点,完成一篇读(观)后感。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我平常较注重拓展课堂活动形式并增加其活动时间,强调要踊跃发言。学生在课堂上较之从前活跃很多,对学习更感兴趣,思维的深度、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今天这堂课面对的是清一色的男生,有特色,还很活跃。如果课堂变得异常热闹,要把控课堂大局会有难度。课堂时间有限,如何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上课,我先讲明积累材料的重要性,根据学生实际归纳总结了积累素材的方法、途径,阐释了广泛阅读能积累素材、借鉴技巧、开阔视野、丰富语言、陶冶情操等作用,提及了写读(观)后感,接着便让他们挑一部印象最深刻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来说说。

高中生在课堂上大多有一定表现欲,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得到鼓励后其在成功的体验中会更自信,故难度较低或适中的问题一经提出,总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回应,且常以集体回答为主,而当指名回答时则往往会因怕犯错而心生怯意。问题始出,教室里顿时沸腾一片。

古典四大名著的呼声尤高。小赵提到了《三国演义》,一副烂熟于心的样子,却只说了一句“我最喜欢看的书是《三国演义》……”我便引导:一篇文章可谈其主题、结构、语言,一部小说可谈其情节、人物、构思,一部影视剧除了谈其剧情、演员外,还可谈其画面、拍摄技巧等;总之,可从一个角度去谈,也可选取不同角度提出观点;重要的是一定要说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渐渐活跃,学生纷纷说起看过的影视作品。小孙提到了《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是一艘豪华客轮。船上有位富家小姐叫罗丝,遇到了一个穷小子叫杰克,两人相爱了。后来,嘿嘿,杰克给罗丝画了一幅裸体画……”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面对这略带敏感的话题,我略略说了句:“大家笑什么呢?那不过是幅人体艺术画罢了!”我追问小孙:“除了感人的爱情,影片还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它的电影特技很棒!还有船撞到冰山要沉没了,他们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我接过话茬:“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而将死亡留给自己,这实际上体现了大多数人高尚的人性品格。但片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小孙抢着说:“比如罗丝的未婚夫,他只想着自己逃生!这里还可以看出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和冷漠……”我暗暗松了口气。学生又谈了莫泊桑的《项链》及郭敬明的《幻城》,谈得相当有深度。前者我看过,学生谈时可以适当参与交流、加以点拨;而后者只是听过,学生说时,我只能充当一个提问者与聆听者。

这堂课上暗流涌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就会迎来许多未知考验:有学生不配合教师提问,故意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有学生为显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说一些扰乱课堂正常秩序的话;有学生说到教师不熟悉、不了解的内容……这些随机现象是课堂上自然生成的,是有生命的“流”,要正确处理此类应激事件,必须探查隐藏在现象后的“根源”,首先就需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心态。

高中生正处于“第二反抗期”,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异时性”,使其已觉醒的自我意识很不稳定,而对成人感、独立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标的追求特别突出,对自我形象、能力等十分关注,对他人评价非常敏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高中生在课堂上一般会显示出从众、求异、逆反等多种心理特征。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高中生特殊的主客观条件导致其从众心理倾向强,同伴的话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其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大多希望在班级这个小团体中得到他人肯定,那先得肯定他人。反映在课堂上,就会演变成“人云亦云”“人否亦否”,某位学生的意见很可能会扩大化,变成大部分人甚至是全班人的集体见解,“哄堂”效应也会应运而生。

高中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会受到社会转型等问题的冲击,又因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影响,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表现出对传统及主流文化的反叛,对新思想、新观念有异乎寻常的敏感性和接纳性,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课堂上,他们大多希望教师或同学对其有深刻印象,无论好坏,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求异”了:说与众不同的话、做人所不为的事,这些都有可能突然地就出现在课堂上。

另一种课堂上常见的“逆反”心理,则指在接受外来教育、规范、制约后,刺激影响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冷漠、拒绝或反感、讨厌等行为表现的心理现象。课堂上出现的学生不配合教师、和教师“对着干”或精神不集中、厌学等现象,大多源于逆反心理。一方面可能是青少年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较多地被忽视,其自尊心受挫;另一方面,也正是青少年表现欲的体现,即通过“示威”活动引起成人和社会对其存在和要求的重视。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中,其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成人对其行为的斥责或批评,反而使其感到自己多少是影響别人了。

所以,我们在对高中生的施教中,针对种种课堂心理的成因进行探究非常必要。只有对学生那阴晴难捉的心理细加琢磨,揭开课堂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良策,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课堂生成的应激事件,才能正确引导课堂中涌动着的那股“生命”的“流”。

参考文献:

[1]李家平.试论作文三点教学[J].汉字文化,2018(11).

(责任编辑  林 娟)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生命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智慧理答,破解课堂生成密码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震撼瞬间:怒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