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琴
摘 要:新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也就有了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原则方法
一、明确课外阅读的任务
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一说法的内涵正是课外阅读的运用功能。学生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这些读书方法只有经常、反复地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成为一种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块实验田,提供了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
课外阅读的第二个任务是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吸收营养,开阔视野,以达到“以课外促课内”的效能。如《半截蜡烛》一课,战争年代离学生生活相隔太远,如果学生仅仅阅读教材中的课文,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单簿的,但是如果指导学生阅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课外读物,学生对当时战斗的场景就有了丰富的感知,他们就很容易体会到战斗的环境以及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伟大,从而产生对他们的崇敬怀念之情。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第三个任务。学生的头脑如同一个信息库,只有当学生掌握大量的、丰富的资料,他们的思维才是活跃的、开阔的,才能达到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如泉涌,妙笔生花”。相反,如果没有平时丰厚的积累,学生的内心就是空洞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写出优美的作品。因此,进行课外阅读时重视广泛地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才会使学生一天天变得丰厚起来。
二、推荐课外读物的原则
拓展课外阅读应向学生推荐什么读物呢?趣味性是向学生思维推荐读物的首要原则。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辨别优劣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要放到“下水”阅读,然后分门别类地介绍给学生。尤其是读物是否有趣,是否能引发学生的共鸣非常重要。很显然,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去啃那些枯燥乏味的“之乎者也”。富有生活情趣和幻想的故事、有趣的生活小常识、小实验、琅琅上口的诗歌,才是最受學生青睐的。
“广泛性”是向学生推荐读物的另一原则。我们都知道,人只有吸收各方面营养,身体才会健康。读书也是如此。倘若只读一种书,就只能接受一方面的营养,就会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这是指导学生读书的一大误区。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只有博览群书,譬如文学、史地、生物、数学等各方面的读物,才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不会成为某一方面的“跛子”。
帮助学生广泛地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学生才能开卷有益,从而促使学生喜爱读书,养成经常读书的好习惯。这种效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付出心血的。
三、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同属于阅读的范畴,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外阅读一般是精读,重在学方法。而课外阅读一般是略读,重在实践。这是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决定的。但略读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略读方法一般包括:(1)浏览式阅读。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实施程序可按照“速读——发现知识点——摘记”进行。(2)筛选式阅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是按照“目标——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进行。如教学《示儿》一课,可以以了解陆游的生平与南宋的有关史实为目标,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查阅书目,筛选出有关书籍,再通读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内容进行摘记或记忆。
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任何一次阅读都不是一种方法的孤立运用,而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如略读中穿插精读,浏览与筛选并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任何一块阅读都与思考联成一体,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与抄袭。因此,教师应当把边读边想作为阅读指导的又一重点。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要重视动笔。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新知识、新问题、读书心得等要勤于动笔进行记录、整理,以便于积累储存、查阅等。
“方法”是通向成功的金钥匙,学生学会了课外阅读的方法,才会自如遨游在书海中,获取有益的营养。顺应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充分地展示自己,当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之时,也就是他们产生再阅读的欲望之际。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强指导,把大纲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实处,相信如此这样课外阅读一定会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语言教学一定会欣欣向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也将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
[3]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8.
[4]柳海民.教育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
[5]刘德华.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