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人,感悟于诗

2019-09-10 07:22石远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0期
关键词:诗境学习效果

石远剑

【摘要】若要在唐诗教学中取得实质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教学生积累诗歌作者与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还要通过诗人轶事与历史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以读懂意象、感悟诗境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唐诗教学;诗境;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的诗歌板块是教学难点。复习资料对考点的单向解剖通常误导了语文教师的诗歌鉴赏教学——串讲为主,鉴赏为辅,意境不在,感悟全无。笔者认为,诗歌教学,不能局限于字面解释和意思重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体会诗意,由诗人的思想去感悟诗情,投入诗歌的意境,在獲得知识的同时感悟人间万象。由人引起读诗的兴趣,再由诗形成分析人的能力,这是诗歌教学的一大目的。

新课改后粤教版的语文必修3一本教材共选入唐诗7首,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共选入唐诗46首。人教版必修和选修教材共选入唐诗23首。唐诗在课本和高考真题中大量存在,而在具体的唐诗教学中,大家仿佛并无区别对待的意识,依旧从老套路出发学习,这使得唐诗教学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志趣。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专门思考现实教学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

一、储备必要的诗人与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

习惯地,教学诗歌时都会提到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但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则如蜻蜓点水。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诗有更明显的背景属性和时代烙印,带着更强烈的个人色彩。知人论世,同样知人才能论诗。因此,诗歌教学必须对作者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看清人之来龙去脉,才能读懂诗之“之所以然”,此称之为“着眼于人”也。

不同的人,因不同的经历和情感,写的诗自然不同:王勃写“怆然”,是年少之壮怀使然;杜甫写“感时”,是国破家亡的自然展露;李白诗“飘逸”,是“酒中仙”升华而来的灵感……没有对诗人身世的理解,我们便无法进入诗人的内心,隔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莫说是学生,即便是老师,也难以对这些含蓄隽永的诗歌作出准确的分析评价。

二、巧用精彩的诗人轶事与历史评说方面的资料

例如,在讲《琵琶行》之前讲白居易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时被人点评“白居不易”的故事是很有益的。结合历史,我们解诗就有了依据,学生学诗就有了兴趣,此不失为一石二鸟之举。必要的诗人与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储备,加上学生的探究兴趣,诗歌教学就有了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之后,教会学生理解和感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有些简易的诗歌,甚至只要老师做到这两步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学生可以自行完成。

三、意象入诗,由诗入情,让学生在诗歌的意境中触景生情

唐诗教学的要点有很多,笔者认为重点是领略诗境的美妙,感悟由诗歌所反映出来的大唐兴衰的历史痕迹和诗人的真切情感。我们不否认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词,但进行逐字逐句地解释,甚至翻译成白话文以代替原文的教法,仅仅看到字词的出现而不知为何出现,仅仅切割出意象而不知感悟意象之妙,仅仅停留在诗歌的表象而无法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只能是停留在诗歌鉴赏的表层,根本谈不上诗歌阅读审美,也就无法实现诗歌阅读能力的迁移和进一步实施诗歌创作的终极运用,好的方法应该是以悟情为重,以释词为辅。

如何做到以悟情为重呢?袁枚说:“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随园诗话》),读懂这“言外之意”便是正确门路。唐诗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通过把握意象来感受诗中创设的意境,进而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对象,意境是诗中全部现有或隐形的意象所共同营造出的带有作者思想感情的氛围。古人讲“立象以尽意”、“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选景,缘情来写诗的;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看似玄妙,实则只需明了:沟通诗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就是意象。王维的《山居秋暝》一向为人赞颂,其写景含情,融情于景的技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写了山村中的几种景象:雨后空山、月照清泉、竹间浣女、莲中渔舟。这几种景象本都平常,但一经组合就形成一种静谧的氛围,传达出诗人一种宁静闲适的心境。这几种景象首先是客观的,选入诗中,当然也是主观的。它们可能是诗人眼里的实景,也应该是他带着感情色彩要追求的心景,这就是诗的意象。这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远、平和、安宁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诗人所感受到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若学生感悟到了意境,那么触景生情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唐诗十分重视对雄浑豪迈、俊逸清爽、深沉含蓄等境界的追求,唐代诗人也似有超出其他朝代诗人的才华和灵气。他们写的诗歌,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意境。这些意境的把握需要教师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更需要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从人到诗逐步解读,由浅入深。只有把握住了诗人和诗中意象,我们才能明其景,会其境,体其情。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使他们如历其境,如涌其思,这恐怕是高中阶段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了。

唐诗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是诗歌海洋里无可替代的珍宝。我们应该基于更高的站位,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去实施教学,通过对唐诗的整体认知,对诗人相对深入的了解,与学生一起探究意象、体会真情、感悟意境,这样进行唐诗教学可能会更加简单易行,更加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韩大强.关于唐诗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天中学刊,2010(4).

[2]纪永贵,何家荣.唐诗整合研究方法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1997.

[3]曹民光.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唐诗教学笔记[J].师范教育,1984(01).

[4]孙自婷.不要满足“小和尚念经”[J].生活与健康,2002(11).

[5]王敏.诗歌教学,要走“三步”[J].语文天地,2010(23).

猜你喜欢
诗境学习效果
佘景峰
基于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量化的课程考核研究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诗境
高校本科生线上网络课程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莲心宝宝有话说
小学古诗朗读教育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