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2017-01-03 20:37魏淑媛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诗境诗情以学定教

魏淑媛

【摘 要】如何能在尊重学生认知起点、尊重文本体裁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以学定教”,这是当下课堂教学要直面的问题。从对三位青年教师执教《瀑布》时的共性问题的分析着手,可以梳理出“尝试自读”“师生对话”“精当点拨”的有效策略,从而让学生切实“入诗境”“体诗情”。这样的学习进程既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又不偏离诗文教学的特点,从而达到教学“得言、得意、得法”的效果。

【关键词】以学定教 诗境 诗情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三位年轻教师共同执教了叶圣陶先生的《瀑布》,把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直观欣赏瀑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认知与体验。笔者深深地为他们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所折服。但观课之余,总觉课堂缺少了一些东西。仅举例“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教学片段,说说自己的困惑所在。

师(出示句子):同学们,知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法吗?(些许学生低语“夸张”“比喻”)

师:对,就是夸张。1丈=10尺,1米=3尺。千丈呢?(有不少学生默算,教师急切地说)其实,这里就是夸张,是在说山——(生:特别高)

师:那你们知道,“一道白银”是怎么回事吗?想想,白银有什么特点?(生:亮、有光)那这句话就是说——

生:就是说瀑布像白银一样,闪着亮光。

师:那这句话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瀑布呢?

生:比喻。

师:对,就是比喻。想看看这是怎样的景象吗?(师连续播放多张精美照片,生惊讶不已)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吧!

(生一字一顿“有滋味”地朗读)

经过此教学过程之后,学生收获了什么呢?是学到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似乎学生早就有了概念。还是感受到了山很高,瀑布在阳光下闪亮?这些字面的意思,学生初读已知。如果说学生最大的收获就在于透过教师精选的瀑布图片,真切感受到了瀑布的壮美,试想,是不是又因直观形象的出现,而让学生缺少了丰富想象的机会呢?……

写景诗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感作者之所感,这是诗歌“寓情于景”的特点所决定的。如何用语文的方法去感受诗文的意象与意境,感受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如何让诗歌教学充满语文味,得意、得言、得法呢?磨课后一位教师作了如下尝试。

【片段1】尝试自读,了解学情起点

本节课的学情起点在哪里呢?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依据学情而定。所谓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学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基本情况。

初读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对叶老笔下“瀑布”的了解及内心的困惑。

生1:读了课文,我觉得这座瀑布很高,水流很长,特别美。

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年旅游的时候就去过贵州,看见了黄果树瀑布。

生3:我还知道瀑布的声音很大。可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叠叠的浪”“珍珠的屏”,为什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

可见,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瀑布的声势浩大、形态壮美。但对“叠叠的浪”“松涛”“屏”等用语的认知缺失,还是影响了学生对瀑布的感知、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感、想象力、“由意到象”体悟诗情等语文能力,还有待发展。所有这些,都为教师接下来的“教”明确了方向。

【片段2】师生对话,互助互学互启

知道了学情,此时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困惑,而是引导学生展开如下课堂“交流对话”。

回望满脸自豪的生2,教师请他继续与大家分享游行见闻。

生2:我当时就觉得瀑布的声音真的特别大,离得老远就能听到。

师(面向全体):想一想,这就是文中第一节所说的——(生齐读:还没看到瀑布,就听到了瀑布的声音)正如刚才这位同学和作者所说的那样,瀑布的水势汹涌,从崖上直泻下来时,拍击岩石发出的巨响,隔半里路就能听到!(转向生2)那你能形容一下瀑布的声音吗?

生2:有点像夏天打雷似的,轰隆隆的。

生4:我知道,我知道!(生读书中语句“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刚刚有同学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叠叠的浪”,“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是怎样的声音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5:(急切补充)我知道海水涨潮的时候,总是前边的大浪还没有退下去,紧接又有一个大浪跟着向岸上涌过来,哗——哗——哗——,总是不停。

师:那这句话是说什么?

生3(恍然):瀑布的声音就像海浪涌上海滩时,后浪紧接着前浪,一浪一浪重叠着一样,连续不断地发出声音。

师:现在,谁能再说说“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是怎样的声音?(生答略)

师:听到这样的声音,作者就想到它好像“浪涛汹涌之声”“松涛阵阵之声”,这就叫——(生:比喻)其实,这小节写的是作者听到的,叫“所闻”。(板书“比喻”“所闻”,并引导学生进行批注)下面请你闭上眼睛认真听,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瀑布的声势之大。(播放音频)

顺应着学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了多角度的对话,不知不觉间,第一小节瀑布的声势之大令学生“如闻其声”,同时,借助板书与批注,学生也初步了解了这是作者借自己的所闻突出瀑布的声势之大,感受到作者巧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果然,放手之余,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编者)之间的“对话”继续着——“看到瀑布的时候,我都惊呆了”“站在瀑布边上,水花把我的衣服都溅湿了”……远望瀑布时如“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壮美,仰望瀑布时如“珍珠的屏”般的精美,风吹瀑布时“如烟,如雾,如尘”的细腻之美,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片段3】适时出手,巧妙点拨提升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语)作为教师,如何“相机诱导”,做一位“善教者”呢?除以上师生对话中的相机引导之外,针对学生的认知盲点、困惑、不够深入之处或偏颇所在,还应该适时出手,巧妙点拨。

学生通读了诗文,初步了解了诗意,但尚未能将“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转化成具体的意象、画面,未能感受到作者浓烈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师:瀑布发生的声音让我们渴望尽快见到瀑布。看,随着“山路忽然一转”,我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读读第2小节,谁来说一说?(生答略)

(在结合夸张的写法、联系生活经验后,学生理解了“千丈青山”“一道白银”)

师:在这句话中,作者特别用到了一个“衬”字,想一想这个字用得好不好?如果换成“挂”字呢?

生:“衬”的意思是“衬托”。我想,这里是说把青山和瀑布做对照,青山衬着瀑布,瀑布从那么高的青山上流下来,就显得更长更亮了。

师:这句话中,还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呢!谁能结合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再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知道了,这样一写,青色的山体和银色的瀑布就融为一体。如果用“挂”字,就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挂”,就好像两样东西分别摆在那里一样,山是山,瀑布是瀑布,能分开似的。可如果说青山“衬”着瀑布,就像一个整体一样,不能分开。

师:想一想我们积累的古诗,是不是也有这样景象的描写?

生: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就是这样写的。

师:谁能对比着这两首诗,说说两位作者都是在哪儿观赏瀑布的?想象并与同伴说说作者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真壮观呀!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能读出来吗?

(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啊”“这般景象没法比喻”等语句体会作者惊讶、赞美之情,有感情地诵读)

师(出示“一带一”阅读诗文):我国明代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考察瀑布后,曾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伟;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请你对比着再读读,体会叶圣陶和徐霞客对瀑布的描写有哪些不同?

区别于零碎的理解、直观的再现,在联系学生积累的对比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了作者同为“遥看”的观察角度,落实了课后习题的要求;同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在比较表达方法的异同、推敲文字运用的精妙中,整体再现了瀑布的形象;结合“意象”的再现,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着作者的感受,自然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更难得的是,教师通过“一带一”篇目的推荐和比较阅读,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显然,这样的“教”充满了语文味,更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关注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在学生得意、得言的同时,也引领学生习得诗文学习的方法——想象诗文意象,进入诗文意境,情感诵读诗文。

从这位教师的做法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学情的关注、尊重与运用——学生成了课堂上难得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我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主导地位的准确定位——能学不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以学定教是教师于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设计并展开教学,旨在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唯有这样,学生对语文学习才会乐此不疲,兴味盎然;也唯有这样,教师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也将带动自身的“教”,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101300)

猜你喜欢
诗境诗情以学定教
佘景峰
诗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拨动心弦演绎精彩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诗情空间的创造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