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雪容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指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是地理智能和技能相融合的综合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本文从教室环境、校园环境、学校周边环境等方面,初步探讨如何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途径。
【关键词】中学地理;核心素养;实践力;学校资源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地理学习所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整体来说,就是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并且合适运用地理学的技能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高中地理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地理实践力和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并列为地理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具体表现为:①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②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③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同于其他三大要素,它的提高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即地理实践环境。地理实践环境从空间角度看主要由教室环境、校园环境、校外环境组成,从教学角度看主要由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组成。对于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而言,基于经济和安全性角度考虑,主要从学校资源入手,把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课外活动作为有效补充,充分利用教室环境和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利用课堂实验,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室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和开发教室环境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础。课堂实验是一种运用器材和设备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现象及其变化过程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以模拟实验和教师演示为主,大多是物理实验,主要运用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过程,以说明宏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和演示。课堂上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操作完成,从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控制、实验观察、实验小结到实验验证的全过程均由学生合作设计完成,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培养动手制作和实际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目的。以热力环流模拟实验为例:
实验目的:模拟热力环流
实验形式: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工具:蜡烛、松香、三面环绕的黑色纸皮(减少风的干扰,便于观察烟的飘动)
实验步骤:①在黑色纸皮内将点着的蜡烛靠近两支点着的松香。②观察松香烟的飘动方向如何、松香两侧条件有何不同,并思考:松香烟飘动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结果:①松香烟向蜡烛方向飘动。②松香两侧不同条件:一侧有点蜡烛,受热较多,温度较高,一侧没有点蜡烛,受热较少,温度较低。③松香烟飘动原因:松香两侧冷热不均。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如用手掌演示锋面形成,用书本演示背斜和向斜;用拳头演示山顶、山谷、山脊、鞍部等地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在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利用地理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地理园是师生进行教学、实验、科研与探究场所,其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尤其是观察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学校地理园主要由地形立体模型、典型地貌模型、地质模型(包括岩石矿物标本)和实验设施四部分组成,供学生观察、触摸感受和动手操作,而开放式陈列的设计则能满足学生随时学习的需求。
地理教师用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园的设施,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对知识的应用,并不断提高地理实践力。笔者在高一教学《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时利用地理园进行了以下一系列活动。先组织学生观察下列模型: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的两种形式—褶皱、断层;②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之一—火山;③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在观察中,笔者就模型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 ,在野外你怎样判断哪些是断层山,哪些是褶皱山?等等。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后回到教室进行归纳小结与练习。该活动利用地理园相应设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提高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利于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
三、结合校园,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学生自身所处的校园就是一个“天然的活动室”,其包含了豐富的乡土资源,教师要在掌握当地丰富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通过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实践活动中。笔者从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入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校园资源出发,进行了《校园研学方案设计—以湛江四中为例》《绘制校园平面图》等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力。以《校园研学方案设计—以湛江四中为例》为例,具体设计如下:
1.研学目的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它蕴含着许多地理现象和原理。通过校园研学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加强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研学准备
①携带物品:笔、笔记本、尺子、手表、照相机等。
②学生分组:进行分组管理,确定各自任务。
3.研学地点和任务
地点一(植物篇):1号教学楼前糖胶树下
研学任务:①这棵树属于植被类型中的哪一类?有什么特点?②观察这棵树的树干底部有涂白,请问有什么作用?③你还知道哪些保护树的措施?
地点二(岩石篇):学校南门附近景观石
研学任务:①这是什么岩石?有什么特点?如何形成的?②这块岩石表面的裂痕是怎么形成的?
地點三(地球运动篇):办公楼前国旗杆下
研学任务:①一天中什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何时最大?③观察一下旗杆影子的朝向与太阳方位是什么关系?④分析旗杆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地点四(水文篇):校道
研学任务:① 我们学校在雨天时有没有出现积雨的威胁,如果有,是哪些区域?② 根据所学的知识,为解决我们学校的积雨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地点五(大气篇):教学和宿舍楼之间的校道
研学任务:①现在天空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今天的早晚温差大吗?为什么?③站在现在的位置,你有没有感觉到风力更大?为什么?
地点六(农业篇):食堂
研学任务:①我们在食堂吃到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这种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②我们餐桌上的菜品,都是本地的、当季的吗?这说明了什么?③我们这里发展这种粮食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4.研学要求
①研学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研学报告。
②每位学生写一份自己的研学心得体会。
四、利用学校周边环境,补充实践平台
笔者所在学校周围实践资源丰富,为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例如,学校旁边的银帆公园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野外考察空间。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在2017年5月开展了“走进银帆花园地理实践活动”。在公园里,学生观察了各种植物,测量了地势的起伏并绘制了地形剖面图,调查了公园中河水的污染物来源,并设计了公园的旅游线路。此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互动交流,原有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发现、探究性合作学习的转变,逐步学会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以合作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环境和周边环境搭建实践平台,提供真实的情景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观察、探究实验和调查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郭芳英.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6(1):23-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