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公民实践力

2017-06-12 01:53赖房恺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公民培养

赖房恺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注重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做到“教有依据、学有目标、评有标准”。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落实,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最终培养公民的实践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三维目标;培养;公民;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24-0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指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它是由原来的综合素质、三维目标发展到今天的,是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政治学科把三维目标表述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没有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难以形成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知识”是什么,在教育学里有许多定义,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有奥苏伯尔的认知观、加涅的认知论和梅耶的知识分类。而现代教育和认知心理学的代表布卢姆,则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个知识维度去分类。能力目标涵括了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应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使用。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同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挖掘学生潜能。第三维度的情感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体验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态度是指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人生的认识,价值观是指对周围的人与事的意义及总的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引我们前进。

二、三维目标与公民实践力的关系

公民的行动力又指公民实践力,它包括应用学科知识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应用具体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技能,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高中思政课呈现为独立的学科课程模块,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它的教学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公民实践力的培养,首先要有学科知识体系,如果没有,则会乱用某学科知识去支持某种论断、表达个人立场,这样难以形成思想政治學科独有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

例如,2015年全国I卷39题: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如果学生没有哲学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那么他会写到唯物论、辩证法等知识。学生具备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才会形成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运用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分析、支持某种论断。再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些是具体知识目标的考查与运用,是考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政治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突出以探究为核心。学科能力目标是指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包括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而学习力侧重于具体学科学习及研究方法,包含收集处理信息和构建学科新知识的能力。思维力侧重于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包含记忆、理解、分析、评价、综合的能力和调用学科知识说明、分析、评价、论证、写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学科思想方法包含应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及应用批判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习力和思维力的内涵来看,这两种能力最终要落到实践力去,无论是处理信息、还是分析综合能力、或者应用辩证观点的能力都是为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服务的。

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一道题首先要让学生去收集和处理材料的信息,学生要知道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次要调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论证“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最后应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要求学生阐明自己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并不是两种观点都要论证。这一道题考查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而学习力和思维力是为实践力服务的,学生所掌握的能力最终要回到公民实践力上,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系包含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和展露个性。接受是指倾听不同意见,用开放的心态看周边的人和事;反应是指对政治学科内容表示默许、赞同;形成价值是指接受、喜爱政治学科倡导的价值观;信奉是指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

如“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和“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两道题都充分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对中学生进行三观、四有、五爱的合格公民教育的再现。“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体现公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体现公民对乡愁文化的认可,更体现公民的爱国。“《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争论”体现倾听不同意见而不是粗暴打断,用开放的心态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在给予某一选定的情景下,倡导和平方式解决争论;在某一情景下人们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立场,阐明自己的观点。没有公民的公共参与,只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脱离公民实践力,定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所以政治学科的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更要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培养。

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作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他们是一体三面、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支撑、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要求有相关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能调节和控制知识目标,也调节和控制能力目标。如果我们离开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认知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最终,教育也是水中望月,更谈不上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能力的培养,离开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才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公民支持某种论断需要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能力,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的三维目标为例,若没有知识,公民的政治参与会无序,更谈不上三观、四有、五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公民在谈论问题、解决分歧或者两难选择的问题中会有各种态度、立场,如果公民具备学科知识,并有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他会有根有据地表达和主张个人信念,为某一立场辩护。在参与政治生活上,则会减少纠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落实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政治学科的应用价值。

公民的实践力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合格公民,高中思想政治课凸显和强调学科能力,但是学科能力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如果公民没有最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他难以成为合格公民,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公民的公共参与能力,这是最终归宿。

高中政治课要求在学习经济、政治、哲学等具体学科的知识和发展能力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真假、优劣、利弊的审视,在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时,展示个人的情感态度。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發展,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要求高中哲学的认识论知识,从三维目标去分析,是支持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的归宿。面对当今世界我们必须辩证看待,不能一味排外或者一味引进。我们学习了高中哲学模块,形成批判质疑和理性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学会运用思辨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只具有思辨思维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哲学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只会停留在支持或者反对,或者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那样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最终难以解决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注重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做到“教有依据、学有目标、评有标准”。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落实,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最终培养公民的实践力。

参考文献:

[1] 张云平.高中思想政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张云平.中学政治课程三维目标的分类、理解和界定[J].广州教研,2012,(4).

(编辑:杨 迪)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公民培养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