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科学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价值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理论内涵、鲜明的实践导向和深刻的价值意蕴,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把这四重逻辑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095-05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这些论述再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依靠力量、终极目的及价值标准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意高远,底蕴深厚,论证严密,结论可靠,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政课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理论要义和内在逻辑,是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从融入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四门课可大致分别对应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当然,这种划分只是为了实现课程融入的需要,并不具有绝对性,因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四重逻辑本身就是相互渗透、内在统一的,在高校四门思政课中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毕竟每门课内容安排不同,因此与“四重逻辑”关联的侧重点也不同。
一、在《纲要》课中侧重讲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主要讲述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从历史角度看,“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中国历史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与教训的提炼与总结。具体可以融入到《纲要》课中的早期马克思主义选择与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发展、党的性质与宗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及依靠力量等内容中。结合《纲要》课上述内容,思政课教师要讲清: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政治传统底蕴
“政在养民”“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治理谋略和政治智慧,统治者以政惠民、以民为念、为民谋利的保民、安民、利民、恤民等措施催生了若干盛世,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治国理政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代中国,包括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内的多种救国方案行不通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人民的力量和利益,未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和支持;国际共运史特别是苏共的历史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脱离群众,永远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中国共产党整个奋斗史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党就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自己的全部奋斗实践中。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中共七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努力发展生产。党的八大明确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改变国家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非凡的勇气和担当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心全意为民谋利的自觉性;作为第三代领导核心,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它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科学发展观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为民”主张,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 “人民至上”的执政逻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一以贯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又一次庄严承诺。
二、在《原理》中侧重讲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主要讲述其理论渊源及发展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提出并深入推进的,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具体可以融入到《原理》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群众史观等内容中。结合《原理》课上述内容,思政课教师要讲清: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承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不隐瞒自己“为人民”的立场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了人民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生产关系上阐明社会主义的性质,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弘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它包括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5];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不仅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毛泽东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6]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体力量和价值目标,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不仅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历史真正的主人,必须坚决依靠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和服务人民群众,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把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7]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首先,在发展主体上,充分肯定人民的中心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提出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改革的主体,是社会创新的主体;其次,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核心要义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三,在发展理念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指出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在发展布局上,提出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总体战略布局,而“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主线贯穿其中;第五,在发展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六,在发展规律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提出的“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本质要义,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选择,是合目的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观,把中国的发展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在《概论》课中侧重讲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逻辑主要讲述其实践来源和实践指向,具体可以融入到《概论》课中的树立新发展理念、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等内容中。结合《概论》课上述内容,思政课教师要讲清: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也与习近平同志个人的从政实践经历和深刻思考是分不开的。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8]这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结果。但我们党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形势复杂严峻,发展任务繁重艰巨,“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日益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就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确立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并最终作为发展的首要原则和根本立场;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丰富的实践经历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从农村到城市、从基层到中央各个主要岗位都有历练,其成长之路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萌生和孕育过程。早年的知青生活和基层经历,使他了解百姓疾苦,培养了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为群众做实事”是他一直坚守的信念,历经不同岗位和地方,“人民”在其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最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命力在于指导改革开放实践
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9]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体现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中。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就业状况、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国家安全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这些成果都是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分不开的。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继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发展模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转型升级的任务还较繁重,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教育、就业、医疗、住房、自然环境、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0]
四、在《基础》课中侧重讲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逻辑主要讲述其价值导向与检验尺度。为什么人的问题,对个人来说是人生价值问题,对国家来说是执政理念问题。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效由谁来评价?发展成果由谁来共享?这三个问题是检验任何个人、任何集团、任何政党和任何国家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的分水岭与试金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具体可以融入到《基础》课中的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性质、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等内容中。结合《基础》课上述内容,思政课教师要讲清:
(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意味着发展的目的从物到人的转变,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物化逻辑和旧发展观中GDP崇拜的摒弃和破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2]
(二)发展的成效由人民来评价
人心是最公平的尺度。习近平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13] 同时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4]他还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5]因此,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好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逻辑遵循和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及优越性的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应当是成果的享受者。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发展就是强调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并不断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16]“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 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心系天下百姓的宽广胸怀和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
综上所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其中历史逻辑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资源与历史演进,理论逻辑论述了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及理论生长点,实践逻辑主要说明该思想的实践源头和实践验证,价值逻辑则阐明了发展的价值指向与享受主体,四重逻辑各有侧重,但又内容互恰,相辅相成,从整体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 既是唯物史观的鲜明表达,又是中国实践的理论总结,体现了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有机统一,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逻辑和价值追求,在更高的层面上统摄和引领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内容。高校思政课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党的主张的重要阵地,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3][4][7][8][10][11][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1,21,21,11-12,1,45.
[2]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史稿(1921~1949)(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35.
[5]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01).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7.
[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13]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征求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的意见.[EB/OL].(2015-10-30)[2019-06-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30/c_1116995911.htm.
[14][1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16]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4.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简介:戚如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落实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ZTB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