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精神的高校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

2019-09-10 07:22杨效泉何奔奔吴新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杨效泉 何奔奔 吴新程

摘  要:温州精神是同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地方优秀文化代表,是瓯越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凝结。温州精神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人文底蕴,为温州地区的经济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内核动力,也为温州地方高校提供了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实践载体。通过借鉴厦门嘉庚精神的先进经验,实施“温学回归”和“留温计划”等途径,将温州精神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溫州精神为依托创新温州地方高校的育人实践,对于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温州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074-05

一、相关研究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产生了许多富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温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瓯越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渊源。孕育在瓯越文化中的温州精神随着瓯越文化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侧重[1],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创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温州模式”,并就此形成了以“创业、创新、自主、开拓”为全新核心的温州人文精神。多年来,温州精神渗透于温州经济、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对温州人民的行为、思维、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深远作用,尤其是对于温州地区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成型的关键时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接受能力,相比于其他人群更易受到温州精神的影响。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地方代表,温州精神必将在温州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和育人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温州地区高校积极融入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温州地区高校大学生间蔚然成风,温州精神的高校育人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温州精神的育人实践探索刻不容缓。

二、温州精神概述

温州精神,是温州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洗礼而形成的,是温州区域文化的集中表现[2]。它诞生于温州区域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传统性;又发展于改革开放之中,兼具极强的实用性与时代性。

(一)根植于区域传统文化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温州作为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根植于温州区域传统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尤其是在以“事功学说”为核心的永嘉学派的影响下,渐渐形成了温州精神的雏形,譬如“义利并举”的儒家文化奠定了温州人诚信、仁义的精神因子。这些蕴藏在温州精神中的文化基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想有就有的,它们都是在千百年来温州区域发展中筛选和遗传下来的精神财富。

(二)发展于改革开放之中

关于温州精神的表述,社会各界说法各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侧重。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温州精神被概括为“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到90年代,温州精神又被概括为“四自”精神,即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进入21世纪,温州精神再次被重新定义——2005年5月,温州精神被概括为“敢为人先,民本和谐”,2017年7月,温州精神又被概括为“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创新”……虽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对于温州精神的定义和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深蕴的内涵和特征却是一致的,即都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发展成型的,它们所体现的,都是一种敢于开拓进取、善于创新创业的温州人所独有的精神面貌和人文品格。

(三)“新温州精神”的提炼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进入新时代的温州精神,必将进一步融入时代元素,从而形成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温州精神”。2018年11月,时任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的陈伟俊在2018世界温州人大会主旨大会上作主旨演讲,并用五句话描述温州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探路精神,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开拓精神,永不言败、守正出新的奋斗精神,德行双修、义利并举的奉献精神。陈伟俊书记的表述,是对经济学家钟朋荣所提出的“创业、自主、开拓、创造”的温州精神的传承和扬弃,也是对新时代温州精神全新内涵的科学提炼。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以发现“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是流淌在温州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它是温州精神的显著特征,也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推动着温州精神在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保持初心,把准方向,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前行。

三、温州精神的高校育人价值表现

(一)以高校校训为载体,发挥温州精神的文化育人价值

温州地区各大高校的高校精神是温州精神的子项,是温州精神在高校间的进一步凝结和提炼。高校精神有许多载体,如校歌、校风等文字载体,又如校徽、校旗等实物载体,而其中最能体现高校精神的当属校训。校训代表着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4]

目前在温高校中,其中10所高校通过官方途径公布了校训,从现有10所高校的校训来看,它们都积极融入了温州精神的元素,以温州大学的校训为例,校训前半句“求学问是”是形容大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天职,是温州大学一种身份属性,而后半句“敢为人先”则是完全传承了温州精神的精髓,是温州大学的一种地域属性。此外,温州商学院的“与时竞进”源自温州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时俱进”,温州肯恩大学的校训“从此启航,走向世界”来自温州精神中“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5],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的“致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敦行”、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笃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致远”以及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的“知行合一”也都殊途同归,均是继承于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文化育人是温州精神最重要的育人价值,也是温州精神与高校育人最为直接的关联。依托高校校训这一重要的大学生价值观念载体,温州精神中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性的思想内涵得以在温州地区高校间有效传承。

(二)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发挥温州精神的实践育人价值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直观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对于丰富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温州地区高校主要面向温州地区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服务温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人才基地,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量大,并且足够重视。多年来,温州地区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得当,设计合理,成为发挥温州精神实践育人价值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以目前温州地区高校最为活跃的社会实践活动——“新青年下乡”为例:2015年温州率全国之先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在“一所高校联系一个县(市、区)、一个学院(系)联系一个乡镇(街道)、一个班级联系一个村居(社区)”的规划下,温州地区12所高校107个院系994个班级与温州市辖的县、市、区完成了结对共建,利用大学生在文化、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送理论、送科技、送文艺、送服务等活动[6]。除了“新青年下乡”,温州地区各高校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校企合作、公益行动、乡村支教等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近年来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到温商企业、革命老区等温州精神萌发和勃发的地方,充分发挥温州精神的实践育人价值,让大学生在基层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温州精神的熏陶和影响,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怀,锻炼动手实践的能力,温州精神中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等丰富的实践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四、温州精神的高校育人实践探索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作为温州文化与时俱进的产物,温州精神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又有创新的现实追求和时代烙印,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温州的生动实践,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温州化[7]。然而,温州地区高校对于开发和利用温州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尚未形成机制,温州精神与地区高校育人工作的结合仍然不够深入,如何发挥温州精神的思政教育价值,拓宽温州精神的高校育人实践,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本课题的重心所在。

(一)借鉴厦门嘉庚精神的经验做法,将温州精神有效引入高校课堂

将温州精神引入课堂,是进一步拓宽温州精神高校育人实践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这其实并非创新之举,甚至有些老生常谈,然而最早将温州精神正式引入课堂的是温州瑞安市的中小学,时至今日,温州地区各中小学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温州精神课程。反观高校,寥寥无几,目前仅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发校本教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教材:温州人精神简明读本》时引入了“温州精神”的概念并开设相应的课程。与中小学相比,高校大学生非温籍比例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因此高校对于温州精神引入课堂的需求更为强烈,更需要通过加强对温州精神的教育来实现大学生的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

以厦门嘉庚精神为例,教育部雷克啸(《陈嘉庚精神》,1999)、集美大学林斯丰(《陈嘉庚精神读本》,2007)、集美大学林德时(《嘉庚精神及厦门发展》,2010;《嘉庚精神简明读本》,2014)、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庄敏琦(《嘉庚精神》,2011)等等一大批学者编著与“嘉庚精神”相关教材读本;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不仅将陈嘉庚尊为“校主”,将“嘉庚精神”作为学校精神或写入校训,还专门开设了《陈嘉庚精神》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教育课程,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不遗余力;此外,在嘉庚纪念馆、鳌园等与嘉庚精神息息相关的场所组织大学生进行日常义工活动,经常性地开展与嘉庚精神有关的文体活动等做法,都是非常值得温州地区高校借鉴的“他山之石”。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索将温州精神引入高校课堂的途径:

1.以课堂教学为主,引入“温州精神”教育

社科联要牵头设立科研项目,鼓励和引导学术界编写“温州精神”相关著作(读本),供各高校选择作为教材使用。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在不同学期(建议选择在入学第一学期和毕业前一学期)开设“温州精神”学习课程。此外,在大学生党团课、思政教育课、创业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结合社会热点,有意识地加强“温州精神”的宣传和教育。温州精神蕴含着积极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将“温州精神”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让温州地区大学生尤其是非温籍大学生对温州精神乃至温州城市有个初步的认识和概念,为实现大学生的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打下基础。

2.以第二课堂为辅,丰富“温州精神”实践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尤其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化、学习形式多样化的新时代背景下,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更为直观的作用。温州高校应当多加筹办以“温州精神”为主题的大学生征文、摄影、演出等文体活动来强化“温州精神”的渗透。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和瓯越文化的发祥地,温州精神蕴藏在温州大地的角角落落,这就更加要求温州高校大学生要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社区、乡村、田野、企业等地方开展第二课堂,通过鲜活的真实事例,让大学生在第二课堂的直观体验中加深对温州历史文化和当前发展情况的了解,切身感受“温州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与价值观念。

(二)探索温州特色的人才计划,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温州地方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8]。”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发展境况日渐明显,各地对于人才的渴望和需求也愈加迫切。为了留住人才,各地纷纷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人才落户等“人才新政”,城市“抢人大战”趋近白热化。以武汉为例,武汉通过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不仅在落户、薪酬、住房等方面给予了极大优惠和支持,甚至还专门成立“招才局”负责招才引智。相较于其他大城市,温州的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等硬实力不足,要想破解发展难题,就必须实施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才政策,通过注入具有区域特色的温州元素,充分发挥温州精神丰富的高校育人价值和强大的人才吸引力,为温州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1.实施“温学回归”战略,打好“温州精神”感情牌

“打家乡感情牌”吸引大学生回乡工作是城市“抢人大战”中最为常见和有效的一招。自从2003年开始,温州几乎每年都举办世界温州人大会,世界温州人大会俨然已经成为展示温州变化和发展、宣传和推介温州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吸引在外经商创业的温州人回温发展的有力举措。此外,异地温州商会、温商总部回归等等举措都对“温商回归”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温商回归”的成功经验在吸引温籍大学生回乡发展方面是值得借鉴和可以复制的。教育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应该打好“温州精神”这张感情牌,通过举办“家燕归巢”温籍学子家乡行活动、成立“全国高校温籍学子联盟”、开展“情系温州”朋友圈计划等一系列“温学回归”创新之举,帮助在外求学的温籍大学生及时了解温州的人才政策、聚才平台、招才活动等信息,为温籍大学生搭建合作研究、联谊交往、创业发展的平台,从而有效激发温籍学子骨子里爱家、恋家的乡土情结,引导温籍大学生回温工作和创业。

2.探索大学生“留温计划”,拓宽“温州精神”覆盖面

截至2018年末,温州全市常住人口为925万人,排名全省第2,然而较2017年仅仅增加3.5万人,绝对增量排名全省第5,相对增量甚至跌至全省倒数第2。近年来,温州虽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连续出台《关于实施“人才新政十条”推进领军型人才团队建设的意见》《护航“两个健康”市区引进人才子女入学政策20条》《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40条意见》等引才政策,但竞争力明显不如杭州、宁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在温高校大学生这一庞大的人才资源对于温州而言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在温高校中的非温籍大学生,他们对于温州的情感认同相较温籍大学生而言相对薄弱,要想留住这部分人群,就必须探索更具人文关怀的大学生“留温计划”,不仅要在落户、资助、薪酬、住房、税收等物质方面增强吸引力,还必须通过就业指导、创业分享等形式来增强“温州精神”的价值认同,将“温州精神”的受众人群拓宽至非温籍大学生,从物资和精神两方面双管齐下进行引才、留才和用才,让温州成为在温高校的非温籍大学生的第二家乡和创业热土。

参考文献:

[1][7]杨效泉.文化基因视域下温州文化、温州精神对温州模式的影响[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

[2]胡剑谨.续写创新史——温州改革开放40年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215.

[3]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EB/OL].(2014-10-16)[2019-08-02].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164113-25845591.html.

[4]景志明,黄信.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大学文化育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21.

[5]陈俊贤.浅论“温州人精神”[J].人民论坛,2004(01):54.

[6]白炳贵,杨效泉.“新青年下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06):72.

[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1).

責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杨效泉,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教;何奔奔,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助教;吴新程,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系助教。

*基金项目:2019年温州高校思想政治专项课题“温州精神的高校育人实践及价值研究”(课题编号:WGSZ201909)成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