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杏娟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总结了一些文献,以《题西林壁》为例就探究式教学发表一些想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题西林壁》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新世纪中,语文教学不再是封闭式的教学,学生也不再是没有生命力的“罐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独自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所谓语文课的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创设的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感悟,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为探究式教学创设条件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学生感到自己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才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维护好师生关系,体现出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
2.点击兴奋,打造好奇宫殿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探究的思想和意识,我们就要把学生引进好奇的宫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经常听说“小学数学生活化”,但是“小学语文生活化”却听得很少。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越接近他们生活的东西就越容易接受,同样,越接近自己生活的东西,就越容易产生兴趣。
3.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备课中要重视“备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个性。学生并不是没有想法的木偶,可以任由老师摆布。相反,他们是世界上不可复制的唯一。探究式教学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需要,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认识能力、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方法、安排过程、创设氛围。
二、组织有序的教学活动
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为:①创设情境,导入课题;②引导探究,投放目标;③组织讨论,精讲点拨;④系列总结,引导归纳;⑤引导验证,促进迁移。下面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一首古诗《题西林壁》为例,探究式教学的步骤为。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创造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情境除了是老师提出以外,还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去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在《题西林壁》的导入部分中,我抓住小学生对熟悉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呈现出几张友人去庐山时拍的照片,再引导他们背出二年级学过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来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投放目标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并不是一味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当家作主。探究式教学的两个特征是,一是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辅导者,老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在《题西林壁》一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抓住后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等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体会到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
3.组织讨论,精讲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同样也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协作的功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充分发掘了学生个体学习潜在的能力,在交流中增大了学生所能获取的信息量,使学生在共同互补促进,共同提升自己。当问题在自主探究中解决不了的时候,这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小学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在组内自由交流,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及时向老师提出。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如果不能体会到“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时,教师就通过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视角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看庐山时的情境,进而引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
4.系列总结,归纳引导
总结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发现还没能发现的问题,然后再次解决问题;总结还可以承上启下,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总结是课堂的点金之笔,是学生建构概念的重要环节。在《题西林壁》的教学中,总结的部分当然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古诗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5.引导验证,促进反思
这个环节,对于老师是验证、反思,对于学生是拓展思维,迁移应用。学生能否知识迁移也是验证老师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学派认为“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吴伟士指出,强调各种学习之间具有共同成分或共同因素,才会产生迁移。所以,在《题西林壁》的古诗中,笔者验证教学的方法是提出问题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这实际就是把知识点与社会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联系到社会生活,把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探究式教学是符合新课标的一个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要上一节好的课堂,教师不仅切合新课标的要求,平时做好铺垫,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迎合学生的兴趣,点击兴奋,积极学习。
参考文献:
[1]米丽英.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3,01:37-41.
[2]张小筱,苏春景.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5: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