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枝
盛新凤说:“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环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涵的主要方法。”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何为“有感情”?笔者把它归纳为——声情并茂,何为“声情并茂”?“声”就是发音准确,咬字清晰,语速语调讲究轻重缓急、把握好每一句话的节奏等,也就是平时说的抑扬顿挫;而“情”则是在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基础上,将其酸甜苦辣咸融入到朗读中,还要有丰富的面部表情;有时,也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加入一些适当的动作,让整个朗读过程“活”起来,如同给作品以生命一样。就如同一位演员,拿到剧本后,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先熟悉台词,再将所需要的情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这样演绎出来的作品才是鲜活的,才能够深入人心。那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一、夯实基础,培养习惯
孩子从刚学说话时的牙牙学语,再到幼儿时期的奶声奶语,最后到正式进入学习阶段的语言训练,这一过程都可以归为朗读习惯的培养阶段。万事开头难,所有良好习惯的培养,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要让学生喜欢上朗读并学会朗读,必须靠长期的训练。要读好文章,首先要把文章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字不能丢,字不能添,字不能错,字不重复,句不读破,文不能唱。良好的朗读习惯培养还要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学生还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要从基础抓起。首先从词语开始就不能拖音唱读,再是句子的朗读指导,接着过渡到段落,最后到流畅通读整篇文章。在平时的朗读中,倡导大声朗读,笔者认为大声朗读的好处有很多,大声朗读可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能全心全意关注文本内容;大声朗读更能发现问题,比如,字词的读音是否正确?有没有读错音,读漏字等等?大声朗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提高学生的胆量,提高表现力。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设计一些奖励机制,比如,设计“语文朗读情况跟踪表”,课文朗读三遍为一次作业,家长签名,凑够10次换一个印章,换一种小礼品,提倡朗读课外读物,奖品翻倍。只有这样慢慢地引导,朗读的良好习惯才能养成,朗读的能力也就日益见长。
二、范读引领,树立标杆
通过抓好朗读习惯后,学生初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下功夫。小学生阅历尚浅,知识面也不宽,情感的体验能力不足,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不可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对于低年段学生,善于模仿,笔者认为,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先从老师的范读开始。不过,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朗读基本功必须过硬,随便哪篇文章,都能够了解掌握情感的所在点和语速语调的变化,能够深深打动学生心灵,使其身临其境,倍受感染的范读,才是有效的范读。这样的范读有针对性,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少走很多弯路,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久而久之,学生通过模仿、理解、再造,朗读能力也就逐渐提升。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课前范读,一般适合于需要情感渲染的文章。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导入的环节可适当采用情境“煽情”,营造气氛。这时再进行精彩的范读,拉近学生与小女孩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小女孩所在的大年三十夜,随着教师的范读,想象环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可怜。当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定的情感体会以后,再指导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自然水到渠成;二是课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对人物的精彩描写的或情感所在的重要句段,这时候的范读,选择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13自然段到17自然段,宪兵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句子,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读不出宪兵的残暴无情来,那我就引导学生抓住“粗暴”“魔鬼”“满脸横肉”“冷笑”“残暴”等词语体会感悟,然后范读,有了我的抛砖引玉,学生读得更精彩,更有味道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三是课后范读。课后范读一般适合于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教师的范读必须具备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山雨》一课,教师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上,配上一首舒缓的音乐,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静静地随着教师或浅吟低唱,或如痴如醉地范读,如身临其境般欣赏文章所带来的美的享受,随之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目的。
三、语言介入,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想要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的情感,进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单靠直观的实物,具体的模型,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学习活动等形式,而没有教师的语言贯穿其中是不够的。一句话,没有语言介入的情境是低效的情境,低效的情境激发不出学生的内心情感,情感不到位,朗读的效果自然也达不到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是“性情中人”,要善于“煽情”,与其他手段巧妙结合,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而再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比如,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一课的设疑:关于“神五”,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或者说是谁?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是杨利伟,这时,教师可以说:“是的,航天员的筛选,可谓是凤毛麟角,千里挑一,在飞天之前,杨利伟承受很多人无法承受的训练,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最后才有了与神五一起飞天的资格,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航天英雄,但是,一个英雄的背后往往站着无数名英雄的。”接着,导入文中的第七自然段,引導学生体会航天英雄们的爱国情怀、对航天事业的努力奋斗、无私奉献,指导朗读第七段,读出航天工作的艰巨、艰辛,读出对工作人员为此作出牺牲伤感、崇敬。然后让学生分享交流课外材料“酒泉东风烈士墓”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航天英雄的更高崇敬,这时再用煽情的语言:正因为航天英雄的爱国之情、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读:“神五飞天,千年梦,今朝圆了!” 正因为航天英雄的爱国之情、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读:“神六飞天,千年梦,今朝圆了!”……就是这样的语言碰撞,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他们可以慷慨激昂,可以痛快淋漓,他们的情感在读书声中得到抒发。
四、活动助力,提升能力
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颗种子酝酿发酵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除了平时的课堂训练,还要有各种诵读活动的助力。例如,课前三分钟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开展音频朗诵展示活动;开展亲子经典诵读比赛;还可以参与网络朗读比赛,如,“林清玄读书会”;有时还可用手机录下学生的朗读情况,之后播放给他们听,之后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助力于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保持对朗读的热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会读”的目标。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耐心、恒心。笔者相信,学生心中那颗“朗读”的种子,有教师的激励、唤醒、点化,一定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情意浓浓,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也将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