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靖怡
统编本教材的编排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线索编排单元内容。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内容。编者将这些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到各单元的课文或课后练习之中。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我们如何在第一学段教学中紧扣课后练习来有效落实这些语文要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执教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的实践,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成文,以期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指导读好课文
统编本教材不同于以往教材那样仅仅只是提出“朗读课文”这一笼统要求,它是依据具体的文本而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在一年级下册的执教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统编本教材的上述变化,在朗读训练时都是根据课后的具体要求来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如课文《端午粽》课后练习中的朗读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在执教课文时,我不是机械地带领学生在长句子中间画上停顿符号,让学生进行各种读的训练,而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变抽象的理论为具体形象的感知,在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中进行一些探索:课前精心制作了《如何读好长句子》微课,课上播放微课,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学习读好长句子的方法。再进行系列读的训练,在读中应用微课中所学,在读中内化吸收。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都能掌握读长句子的方法,都能读好长句子。
语气在朗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指在具体的思想感情支配下的某一语句的声音形式,如喜、怒、哀、乐、惧……课标明确指出:阅读中要能够“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动物王国开大会》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文章篇幅很长,一共有18个自然段,多由对话组成,包含“狐狸和狗熊的对话”“大灰狼和狗熊的对话”“梅花鹿和狗熊的对话”。为落实单元朗读要求“读出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本课课后练习中朗读要求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执教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分清角色的基础上,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灵活运用插图中动物的动作和表情、文中提示语、语句中的标点符号来体会角色心情,精准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我在指导时采取先扶后放的策略,先着重指导“狐狸和狗熊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和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对话,分角色练习朗读。如此不断练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方法,能将课文读好。最后,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着讲一讲、演一演故事。
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引导积累语言
丰富的积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课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加上描述动作的词语使句子更生动形象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执教过程中,我将课后练习“读一读,比一比”和课文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进行,如理解“偷偷地”就是放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进行。先朗读两个句子,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再回归文本,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揣摩小公鸡的心理,了解“偷偷地”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小公鸡不想让小鸭子发现,暗暗地跟在他后面下了水。这样一写,仿佛看到了小公鸡调皮、淘气的样子,所以从感情色彩层面来看它不是贬义用法。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读好句子,从中学习怎样把句子表达具体。最后让学生根据句子来练习仿写,学习多样表达。
统编本教材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都有不同形式的语言积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视为简单的读写记忆,需要将它们融合在课文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去理解、内化、运用,并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除了积累一些常用词句外,课后练习中还有很多形式的构词方式需要引导学生积累。如《棉花姑娘》课后练习中要求:“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碧绿碧绿的 、雪白雪白的 。”针对所给的两个偏正结构的短语,我在执教时先开展比较朗读“碧绿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的棉花,雪白雪白的棉花”,让学生读前面的词语,教师读后面的词语,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感受后面的语句有更“绿”更“白”更“美”的深层意思。再把这两个短语放在语境中,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接着出示小草、浪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还有碧绿碧绿的什么,雪白雪白的什么。最后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拓展此类形式的短语,如“火红火红的太阳、金黄金黄的稻田、瓦蓝瓦蓝的天空……”,让学生感受这些叠词好在哪里,在交流中积累词汇。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阅读方法
课标总目标针对阅读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那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当在朗读中推进,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阅读指导,在读中识字学词,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验情感,同时积累语言、掌握方法、积淀语感。
借助课文插图阅读课文。统编本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同时还增加了一幅幅色彩鲜艳、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插图,这些插图在美化教材的同时还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插图来组织教学,发挥课文插图的应有作用。如《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是继《小蜗牛》《咕咚》之后第三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执教时,我发现本文虽较之前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并不想让教师逐句领读,更乐意自己先去读一读,原因是他们被文中生动形象的插图所吸引。于是,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走进故事,拿起书来读一读,在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运用借助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大胆猜读字音、字义,调动学生多种猜读手段,交流猜读的方法,发展学生自主识字、阅读的能力。课文插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还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扶手。教学中,我让学生带着“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这一问题来看图读文,找到相关信息,并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在图文对照中,我充分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习字词,还借助图画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课堂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带着问题閱读是一种探究性的高效阅读方法,它是当前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这样的课文阅读将更有针对性。《咕咚》一文要求继续训练学生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的阅读能力,我把这一要求和课后练习“朗读课文。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野牛是怎么做的”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动物们跟着兔子跑的原因的句子,然后比较这些句子的相同之处,指导朗读,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再借助前两幅插图和“拔腿就跑、热闹、逃命”等词来说说故事情节,初步体会到动物们不思考、盲目跟从带来的结果。对于“野牛是怎么做的”这个问题,我在课堂创设情境对话,学生分角色扮演各种动物,再由野牛逐一采访被“咕咚”吓坏了的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野牛的会思考、不盲目跟从,从而明白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统编本教材的课后练习内容设计更合理,学习要点更明确。从语用角度来看,它着重加强了朗读的训练、语言的积累运用、阅读方法的引导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是能将上述三方面巧妙融合,着力于课后练习,定能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庐江县乐桥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