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芬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重点。如何在小学阶段,儿童艺术启蒙时期给予最大的创造支持,是美术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基于学校“易教育”哲学的整体建构与实施规划,学校美术学科教师提出自己的学科主张:易创美术。我们依托易教育“简易、变易、不易”的本质内涵与主要特征,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的实践行动,多层次的评价跟进,在课堂中激活和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课程缘起:赋予儿童潜质的艺术唤醒
1.源于“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的理念指引
学校深度聚焦课改,全体教师坚信:行动就会有收获,在“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的理念指引下,不断开发满足师生生命成长的课程群落,美术组坚持学科本质,以儿童的艺术审美为依托,着力打造拥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
2.源于对“每个儿童无限潜在能力”的现状关注
通过“易创美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着力培养儿童的艺术认知能力,提高其审美观察能力,发挥潜在的艺术创造能力,同时起到净化和滋养心灵等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易创美术”对儿童艺术与审美素养的挖掘呈现出一定的成效。
3.源于对“儿童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童心呵护
呵护童心,引导每一个儿童始终保持对事物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是挖掘儿童艺术天赋的重要依据,也是逐渐形成独特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与路径,教师本着对于儿童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关注,实现对于儿童天性的零距离呵护。
二、概念特征:回归美术学科的内涵烛照
1.核心概念
所谓的“易”是对美术教学中知识传输与技能传递呈现方式的概况,我们觉得小学阶段的美术应该是基于儿童出发,所以对于美术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所以它应该是简易的,适于儿童接受的,当然“简易”并不意味着“简单”,它还存在一定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所谓的“创”是对于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追求课程价值的归属,我们认为美术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创意表达的过程,是充分创造艺术的过程,是在艺术中滋养心灵的过程,它具有创意的特质、具备创造的特性、具有创新的特征。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充分体会思维与纸笔的摩擦,体会创意表达带来的心灵与情感的融合,体会美术活动创意表达的乐趣。
2.本质内涵
基于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易教育”的实施建构,易创美术依托易教育“简易、变易、不易”的本质内涵与主要特征,形成以“变化生长”为学科发展主线,以“意趣和谐”为教学实践基准的探索。通过实践,我们对于“易创美术”的本质内涵定位于“变化生长,意趣和谐、创意灵动”。
(1)变化生长:遵从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的生存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美术教育亦是如此。任何时代背景下的美术教育都应遵从教育发展的传统规律,同时又将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融入其中,生成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新的教育形态。遵从艺术审美发展规律、小学美术教育规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视角出发,让儿童发现儿童,并形成儿童世界观中对应的美术理解和实践。
(2)意趣和谐:遵循美术学科的儿童属性。任何学科从本质上讲都是为儿童生长提供教育保障,所以,美术学科需要从儿童的身心需求出发,结合儿童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的表达,让儿童享受课程带来的身心愉悦与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审美诉求,以及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助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让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
(3)创意灵动:遵照美术教学的表达立场。美术学科的特质决定了美术教育应该是尊重儿童的创意表达,发散思维。尊重教师的趣味引导,创新方法。在创意表达的同时,充分遵照了美术教学主张的立场,那就是用美术的语言,灵动地表达自己的世界,不拘泥,够大胆。
3.主要特征
(1)变易与不易。儿童每天都在变化,每天的知识、经验也在变化,在变的过程中它也有它自身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需要,这就是规律,对于儿童的教与学应该顺应规律变化,而这样的一种规律本身应该是和谐的,始终处于“变”与“不变”之间,具有儿童的生长性,同时又指向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价值需求。
(2)清简而丰富。从《美术课程标准》上看,关于美术教育三维目标的概括是清简的,但是围绕课程目标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是丰富的,儿童表达的方式是丰富的,实践三维目标的途径是丰富的。在清简与丰富之间,我们实现了美术教育内容不断深入,设置不断完善,效果不断深刻,实现美术教育的普适化、精品化。
(3)独特而适切。独特的开发专设课程和儿童自创课程。专设课程由美术教师开发,带领学生研究更广阔的美术教学领域。自创课程由儿童根据自身美术经验开发,自己做一做教师,从儿童角度出发,呈现无隔阂的教学过程。这种独特的美术教学方式正是从多角度出发,真正遵循了儿童美育发展的规律。新的时代背景下,因材施教更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实现的。
三、课程设计:基于儿童立场的结构梳理
“易创美术”讲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过易,来把握美术教与学的内在规律,形成美术生长的发展策略。具体形成三大课程设置,即:普适性课程、专设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成长性体验)、自创性课程(多元性互动+选擇性生成)。教学的内容涵盖绘画、工艺、赏析等30个领域。
1.普适性课程
普适性课程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所提供的美术学习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最基础的技能和最基本的素养。
2.专设性课程
专设性课程分学科专设和教室专设两大类别。专设性课程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其设计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学生艺术审美的多元发展。目前学校学科专设课程有13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室专设有15个专题供学生自主申请参加研究。
3.自创性课程
就是儿童自己开发的艺术课程,我们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鼓励其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实践者和管理者。每天下午四点,学校开设1小时闲暇课程时间段,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艺术兴趣爱好,结合“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和“我与社会”开发进行艺术类课程自主研发案例。
四、课程原则:基于儿童立场的创造性实践
1.儿童性原则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发展儿童艺术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儿童参与活动的体验性,始终从儿童出发,打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教与学的过程更为突出儿童气息,追求艺术与审美引领的“原汁原味”,让学生在自我世界里任意畅游。
2.创造性原则
小学儿童美术学科的目标定位,在于发展学生艺术与审美的创造性实践能力,这种发展主要通过生命个体的个性或自我形象的变化所凸显出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发展、点燃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的创造力不断的发展。
3.生成性原则
美术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于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的生成以及教学过程的生成,更要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儿童自身对于艺术与审美的感知生成、表达生成、创造生成。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美术课堂教学从预成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的转换。
通过一连串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美术教育从学科教学走向课程教学,从品味教学走向审美教学,从关注学生的美术知识学习走向关注学生艺术素养达成。在这个过程中,更大可能地放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知识的习得中,完成一种美的体验、美的感悟和美的转化,为学生“美的学习、生活”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来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