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生物模型建构

2019-09-10 07:22:44冯珠
山西教育·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建构生物结构

冯珠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利用模型建构来揭示生物结构的形态、特征和本质,采用直观、简洁、形象的模型来显示生物复杂结构的过程,可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因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教学过程得到明朗化,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就更加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构建生物模型,将生物现象发生的过程和规律用模型加以表现,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生物探究,全面地理解相关的生物现象本质,从而有效地发展生物核心素养。

一、合理组织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模型看得见摸得着,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感性材料。因为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点、线、面的结合而创建的平面或立体的空间形式,它能抓住生物最基本的特征,较为真切地向学生展示生物的内部结构,把模糊的概念直观化,把复杂的内容简洁化,把静态的结构生动化。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领悟,在体验到成功建模带来的喜悦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DNA分子结构》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做成物理模型。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推选出组长并分配组员任务,准备好材料清单。接着我提供设计思路,让学生按照“基本单位—平面结构—双螺旋立体结构”的顺序完成,提醒大家尤其注意突出两条链的反向平行关系。各组学生集思广益,组员讨论合作,制作出了不同形式的DNA分子物理模型。通过制作这个模型,学生动手又动脑,很直观地明白了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了解了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知道了什么是反向平行,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点。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在期待和兴奋中小组内各成员通力合作,探究分子结构,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模型建构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而且还在学生的操作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知识点更容易被大家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组织活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利用感性认知,提升思维能力

模型主要通过外在特征显示生物结构特点,使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通过模型建构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以及协调发展的整体性,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真核细胞三维结构》这个章节时,学生对真核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虽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大部分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无法正确地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对各部分结构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就有难度。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就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进行建构模型,一起探讨,一起动手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用模型表達出来。利用立体的实物模型,使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显得立体化、形象化、真实化、简单化。在学生掌握真核细胞结构的基础上,再进行构建真核细胞结构的概念图,让学生利用具体的模型深化并运用,实现认知过程中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这堂课中利用模型建构的感性认知,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构建模型的方法,而且进一步探究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深化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在建构模型的环节中,学生需要加强思考并逐一加工、验证与整理各种信息,经过这一系列思维活动,最终创建起为己所用的知识框架或体系,形成自我独特的见解,创建一定的模型。这不但可以透彻理解所学的生物知识,也可有效提高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而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转变成抽象逻辑思维,促使感性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参与,提高探究能力

假若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的内心也就会真正产生一股巨大的学习动力,这股潜在的动力会推动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因此,教师要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动脑筋,大胆尝试,在动手操作中建构模型、修改模型和完善模型,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释疑解惑,从而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一课中,我指导学生利用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刻刀、黑色笔、硬板纸等材料,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制作模型。首先分小组,每组六人,合作完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子细胞图;其次让学生两两协作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以及第二次分裂的前、中、后的细胞图。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强调了学习任务:将两对同源染色体作为例子,其中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基本相同,并用两种颜色代表其来源,用超轻黏土把姐妹染色单体的中间相联结。模型初步制作完毕后,依次粘贴在一张比较大的硬板纸上。当堂反馈交流、分析学生制作的模型并加以修改。根据模型学生画出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并据此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坐标图及DNA数目变化的坐标图。这堂课由具体的物理模型总结出精炼的概念模型,再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模型,顺利完成对减数分裂本质的探究。

利用模型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中探索科学现象、发现科学规律;在形象化、直观化的模型中感悟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构建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触类旁通,学会了一种方法可以类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为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学会创意制作,培养创新能力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传授知识内容,而忽略了开发课程项目的活动,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重复性,无法深刻准确地把握学科知识当中复杂的变化因素,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生物模型的建构中要设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引发主动思考、不断反思和修正提升,来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植物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建构中,我指导学生用吹塑纸制作成细胞壁,然后将塑料薄膜紧贴在吹塑纸上作为细胞膜,用红色彩泥制作成细胞核,撒上白点表示核孔,再用黑色彩泥作为核仁;用褐色彩泥制作线粒体,绿色彩泥作为叶绿体,橙色彩泥作为内质网,小白点装饰为蛋白质的核糖体,橘红色彩泥片叠起来作为高尔基体,再在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嵌入肉色小圆彩泥充当囊泡,充水的透明小塑料袋当作液泡。这个模型的独到之处是:将颜色各异的彩泥当作基本材料,制作成植物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凸显了细胞的结构特点,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

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制作创意模型,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的学习目标奠定基础,创意模型的建构还让学生在欣赏中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模型建构已经成为生物教学的有效教学措施,学生掌握了模型建构的学习方法后如虎添翼,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让我们顺应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恰当使用模型建构,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猜你喜欢
建构生物结构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 01:12:54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4期)2022-05-23 12:41:48
上上生物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6:56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第12话 完美生物
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 14:36:20
论结构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