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琳
通常我们认为:儿童每天都在变化,每天的知识、经验也在变化,在变的过程中它也有自身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需要,这就是规律。对于儿童的教与学应该顺应规律变化,而这样的一种规律本身应该是和谐的,始终处于“变”与“不变”之间,具有兒童的生长性,同时又指向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价值需求。儿童的生长性既有节奏可依,又有规律可循,这便是节律。
学校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变与不变之间,我们正追求着音乐教育规律发展下儿童个性的表达与呈现;追求着音乐教育规律指导下儿童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的培养;追求着音乐教育规律影响下,一代又一代人,实现美育革新的深度辐射。
音乐教育对儿童旋律感知能力的培养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围绕音乐学科的课程性质,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聚焦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赋予音乐感知的“规律”到富有儿童“节律”的这一表达的方式诠释核心素养下音乐课程的创生与统整。
一、课程主张:赋予儿童潜质的艺术唤醒
通过融合音乐教育中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实施策略、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形成以“变化生长”为学科发展主线,以“意趣和谐”为教学实践基准的探索。通过实践,我们对于音乐课程的本质内涵定位于“变化生长、意趣和谐、创意灵动”。
1.变化生长:寻找音乐教育的规律
任何事物的生存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音乐教育亦是如此。任何时代背景下的音乐教育都应遵从教育发展的固有规律,同时又将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融入其中,生成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新的教育形态。遵从音乐审美发展规律、小学音乐教育规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视角出发,让儿童发现儿童,并形成儿童世界观中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实践。
2.意趣和谐:寻觅儿童音乐的表达
任何学科从本质上讲都是为儿童生长提供教育保障。所以,音乐学科需要从儿童的身心需求出发,结合儿童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的表达,让儿童享受课程带来的身心愉悦与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审美诉求,以及对于音乐本身的鉴赏能力,助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让儿童成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3.创意灵动:寻获艺术审美的节律
音乐学科的特质决定了音乐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创意表达,发散思维;尊重教师的趣味引导,创新方法。在表达创意的同时,应充分遵照音乐教学的立场主张,用音乐的节律,灵动地表达自己的世界,不拘泥,够大胆。
二、课程目标:围绕成己达人的价值依循
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课程、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学科的饱满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上述课程的目标定位,如“三会三善”:会“倾听”善“演唱”、会“识读”善“演奏”、会“表演”善“创作”。
三、课程体系:基于儿童立场的独家建构
从儿童的发展与成长需求出发,为了提升儿童的音乐艺术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遵循本体性、体验性、实践性三大原则,整体建构领域模块课程、专业延展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的三大课程,并围绕教材、学材的开发,高效实施“三学三展”的课型建构,为儿童打造了一个完整的音乐课程学习的过程。
1.建构原则
围绕儿童生命成长的需求和对于音乐学科的兴趣取向,通过建立本体性、体验性、实践性目标形成有效把握儿童学习音乐的成长规律。
(1)本体性原则。《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师生应该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之美。音乐课必须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方能体现音乐艺术。
(2)体验性原则。体验性是音乐学习所具有的突出特征之一。因为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的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们的参与和体验。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话语性与自由性决定了音乐教学机制主要依靠的不是讲授和解释的方法,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并体验音乐,实现真正的音乐教学。
(3)实践性原则。《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学习,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主动参与,强调师生共同体验音乐课学习中的互动过程。
2.结构模块
(1)领域模块课程。普适性课程意在为学生提供一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基本素养。在普适性课程的实施形态中,有基础学科课程,还有学科联合课程。
(2)专业延展课程。专设性课程意在为学生设计满足其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群组,以促进学生艺术审美的多元发展,放大学生的个性特长。
(3)艺术实践课程。艺术实践课程是在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场地和演出机会,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结合学校好声音、奥斯卡、自治委员会竞选等活动展示学生的音乐才华。
3.课程内容
学校音乐课程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引,以2013版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主要载体,全面整合各版教材、重组教材,系统设计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设定适合教师和学生独有的音乐教材体系和教学策略,高效实施“三会三善”教学目标,试图凭借崭新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1)教材的分类与整合。教材是课堂的根本,简易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按低中高年级分段创新教学设计;简易课程架构,使之成为教师集体备课的资源库,彰显学校音乐教学易的特色。以苏教版小学音乐第一册整册教材内容为例,按照年段特征;学生认知与学习能力的发展需求,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故事类、写实类、民歌类和戏曲类四个部分。以故事类为例,我们又充分整合了《小树叶》《雁儿飞》《堆雪人》《小小雨点》《小鼓响咚咚》《快乐的小木匠》《小小的船》《两只小象》《小宝宝睡着了》等教学素材,这样更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科学情。
(2)学材的开发与拓展。在依托教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研发配套的欣赏资料,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有效科学的“再加工”,变“教材”为“学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體,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苏教版小学音乐第七册教材内容为例,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对于乐理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与拓展,在认识“三连音”“拍号”“初分节奏”的基础上,对于“持音记号”“延长记号”“换气记号”“渐强渐弱记号”等有了新的教授与拓展,同时又对“声乐类”和“器乐类”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统整,以器乐类为例:整合了钢琴独奏《G大调小步舞曲》、吉他独奏《微笑波尔卡》、管弦乐《剪彩波尔卡》《打字机之歌》、手风琴独奏《云雀》、大提琴独奏《天鹅》、钢琴五重奏《鳟鱼》、管弦乐《朝景》等,在丰富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加多元地对于乐理知识与技能进行补充,进一步拓展和发展学生的乐理素养,为学生的音乐视听盛宴加“菜”。
4.实施策略
(1)课型:“三学三展”改变课堂。研究音乐课程学习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群”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三学三展”课型的建构,三学即为“独学、对学、组学”,三展即为“自展、协展与群展”。借助学与教的对换,学与学的互助,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以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为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三学三展”模式(“三学”:①独学:听辨乐曲的节拍、情绪;②对学:对比波尔卡舞曲、圆舞曲;③组学:思考管弦乐队的演奏。“三展”:①自展:二拍子、旋律明快;②协展:通过节奏练习、旋律线来表现;③群展:模拟乐队中表现雷电的打击乐),实现转型欣赏教学。
(2)课时:“联课+基础课+微课”交互驱动。学校的课程安排有:60分钟联课、40分钟基础课、10分钟的微课。通过调整课时制度,将传统的40分钟课时调整为40分钟的基础课与60分钟的联课,将学习内容的联合与拓展和时空对接。同时开设10分钟微课,授课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将单位时间的效益放至最大化。
(3)课术:“线上线下”混合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室的概念越来越宽泛。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身处不同的空间,进行互动交流、协同研究。学校与沪江软件公司建构了战略合作关系,运用cctalk直播软件,实现异地同步学习。课程的回放功能,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处开展学习。
5.课程评价
设立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对学生音乐鉴赏与演唱能力、识读乐谱与演奏能力、童话剧表演与创作能力的高度关注,不断挖掘学生在课程建构过程中的潜在能力。当然,每个阶段我们也以“动静结合”的评测机制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体现评价过程的及时性、科学性、全面性。我们主要围绕三组音乐实践活动进行跟踪:
(1)“最佳好声音”。从班级到年级、学校层层海选的“好声音”是学生的最爱,“好声音”不只是一种形式,也不在于华丽的包装,真正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童年收获自信、体验成功,感受音乐文化,领略音乐的独特魅力。歌唱姿势正确,能声音自然、音调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每学年能完整背唱4首歌曲是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能自信、有表情地运用呼吸方法演唱歌曲,节奏与音调准确,积极参与合唱,对指挥的手势语做出正确反应,声音自然、和声和谐,每学年能完整背唱6首歌曲是对中高年级学生的要求。
(2)“最炫奥斯卡”。音乐课程的开设,辐射着每一门课程的开发,激发着每一门课程的升华。“奥斯卡”奖项的颁发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学生编创剧本、表演能力的展现平台。这种评价方式是多元的,是对小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出彩的表现最好的肯定。在童话剧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表演、创作,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律动、共同表演,表情丰富、动作熟练,能较好地表达童话剧主题内容,这些能力交织成最美的乐曲演奏着,一颗颗璀璨童星正在校园内冉冉升起。
(3)“最酷莫扎特”。学生通过“唱、演、奏”等多种渠道,立体式地诠释一学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是音乐课程的终极评价方式。“莫扎特”比赛的选举不仅是一种形式,每一种乐器都有其自身的魅力和学习的价值。学生能自主选择竖笛、口琴或其他适当的乐器,熟练地运用恰如其分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演奏乐曲,音准节奏准确,积极参与合奏,用优美的音色充分表现乐曲的情绪,这些能力都将提升学生的个人艺术修养。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实践,学生的音乐学习素养得到了普遍提升。从对于乐理知识的浅表学习逐渐转向实践运用的深度学习,从对于吹拉弹唱的基本技能模仿逐步转向对于音乐审美的清晰判断。学习方式不断重构,学习内容不断丰富,学习评价不断促进,学习素养不断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与审美、习得与创造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真正让音乐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滋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来 静)